太庙里的“明成祖手植柏” 健博 摄
承恩寺内的“人字柏” 健博 摄
最近,北京城及郊区的银杏古树迎来最佳观赏期。古树以它特有的生命力,点缀着世间美景。北京有着众多的古树名木,它们汇集于此,千百年来见证着古都的世事沧桑。古树是北京“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何为古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颁布《古树名木评价标准》规定:百年以上可称古树。按树龄而分,300年以上为一级,挂红标牌,100年至300年为二级,挂绿标牌。目前北京的一级古树约有6000余株,二级古树约有33000余株。具有代表性的有:京郊门头沟潭柘寺的银杏“帝王树”,其树龄已有1300年之久;密云新城子镇有3500多年的侧柏;城区北海公园的唐槐,中山公园的辽代古柏,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内的明成祖手植柏以及天坛的九龙桧柏。
松树是寿命最长的树种之一,人们习惯以“松”为祝寿吉祥话,如“松鹤延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京城具有独特风韵的松树,要数“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松树群了。北京自古有“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的说法。该寺院中以辽、金时代所植的松最具特色,戒台寺的松树不但古老,且一树一态,奇特秀美,妙趣横生,令人叫绝。戒台寺素有“十大奇松”之说,现多称为“五大名松”——抱塔松、九龙松、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
卧龙松在大雄宝殿西北侧,此松老干横生,横卧并朝东向延伸10余米,树干直径0.79米,高3米,树穿前面的大理石栏而出。树干上鳞片斑驳,酷似一条卧龙。清代震钧《游戒台》诗曰:“一松名卧龙,奇肆难强名。横穿石栏出,乘云欲上升。”卧龙松由树干下石碑托起,碑上镌刻“卧龙松”三字,碑及题字均为恭亲王奕訢于1884年后,在此隐居的10年中所立和题写。
戒台寺众松树最年长的要数千年白皮松:九龙松。此松高18米,主干直径约2米,树体雄健,九枝主树干犹如九条银色的神龙凌空翔舞于戒坛之上,由此而名“九龙松”,此形态在古松中实属罕见。九龙白皮松为唐武德年间所植,树龄已有1300多年。明代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有介绍:“辽金时所植松今尚在,围抱可四五人,高不三丈,荫布一庭,枝干径二尺。虬曲离奇,可坐可卧。游人每登其上为巢饮云。”
活动松和抱塔松应是戒台寺中最神秘的松树。活动松尤为奇特,人们在树旁观赏,若手指拨动任意枝条,全树都会随着活动,即“牵一发(枝)动全身”。乾隆亲临戒台寺时曾对这株活动松大为欣赏,留下《戏题活动松》七绝诗一首:“老干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咄哉谁为挈其领,牵动万丝因一丝。”
不过,该树铭牌介绍“此树有500年历史”。为何其他松树是千年以上,而活动松只有500多年?其实,是因乾隆题写的那株活动松,在清末毁于一场大火,这株松树为原树的“替身”。
抱塔松在祭坛院山门前,主干2.8米,树龄1000多年。抱塔松为匍匐于地之态,似一巨龙越过矮墙,两根粗大的主枝抱住台基下方的墓塔。台基下两塔之一的法均大师舍利塔被古松所抱,故称抱塔松。史料载:辽代咸雍年间(1065-1074),著名佛教大师法均到慧聚寺(戒台寺旧称),广募资金修整并扩寺建塔。后有传:该松树原是神龙所化,是被派来守护法均大师舍利塔的。曾一雷雨之夜,龙松用身体围住墓塔,守护着塔不被雷电所击。清代诗人李恒良在《戒坛古松歌》中有“怒涛夜吼雷雨声,抱塔龙松啼月黑”之句。
北京的神奇名木绝大部分集于寺院庙坛,不少寺庙里还有年代久远的古树,流传着动人的传说。
提及北京城内最传奇的古柏,非太庙里的“神柏”莫属,据传它是明成祖朱棣亲手种植的。这是一株侧柏,今树高13.5米,树干直径5.5米。笔者曾向园内(今称劳动人民文化宫)工作人员求证是否为朱棣所植,工作人员说:“确实是有根据的。”
相传太庙建成后,朱棣下令在太庙广植柏树,因三年均不能成活而大怒。后有鲁姓工匠发现太庙原址是建筑垃圾填埋的一片河滩,有大量沙土和石块而不适合种植。就在太庙东北侧找到一片适合栽种的土壤,便将两处的土壤置换,被沙石置换之地今称作“沙滩”。之后,他请朱棣亲自种植下第一株柏树。因更换了肥沃土壤,再种的这株柏树就活了,该树便有“神柏”之称。神柏便被广为流传,此后无论是皇帝、亲王,还是贵族、大臣祭祖来到树前,都必须下轿、下马,以示尊重。
太庙内还有神奇的“鹿形柏”和“树上柏”。“鹿形柏”为明代所植,自树东北侧观望,枝干树冠形似一只梅花鹿。相传古时的树旁常有灰鹤栖息,被视为松柏常青、鹤鹿同春的象征。
“树上柏”处于太庙西门内,奇特的是,八米高的斜枝上,又长出一株柏树,而且是清朝入主北京后,老柏树上长出新柏树。有传是清朝承袭明朝的宫殿社稷,有根基稳固之意。
石景山模式口东端的承恩寺,被称作“北京最神秘的寺庙”。该寺建成于明代正德八年(1513),始建至今一直有不受香火、不设道场、不开庙门的“三不之说”。更奇妙的是寺建成后,明朱厚照皇帝于正德八年还特为承恩寺下过敕谕:“……凡内外官员,附近军民、僧人、俗人等敢有不遵敕旨者,治以重罪,必不轻宥,宜悉知之,故谕。”大意是,告诫当地政府、驻军和周边百姓等,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外大小一切事务,有侵扰者处以重罪。此谕旨(复制件)在首都博物馆《古都北京·文化历史》展厅内展出。
承恩寺内古树参天,奇树众多。这些古树中最为奇特的是位于寺最北端,两座碉楼之间的人字形柏树。人字柏树龄在500年以上,此柏之奇,是下部分为两株树,相距1.2米,自树身向上2米处,两树又合二为一,形如“人”字。此树如巨大身躯的武士,叉开两腿站立于寺后院,凝视着前方,护卫这座寺庙,这便是“人字柏”名字的由来。树身的神奇,也给这座寺庙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人字柏与上马石、壁画、碉楼、钟鼓楼等共称“承恩寺五绝”。
寺庙常与苍松翠柏共生。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因为世事变迁,有不少寺庙不存,但寺庙里的古树却依然存活,见证着沧桑往事。椒园寺前的古柏就是代表。
椒园寺原为门头沟区龙泉镇南的一座古寺。相传该寺原是为纪念姜子牙而建,故称姜牙寺,佛教盛行后,此寺改拜佛祖,后有明代姚广孝在此为僧。
今该寺虽已不复存在,但寺前两株古柏树依然繁茂。其中一株树干虬曲参天,犹如蛟龙出海,故得名“龙柏”。龙柏右侧一株树干布满众多凸起的大“树瘤”的古柏,犹如凶猛卧虎,故而名“虎柏”。
椒园寺龙虎柏的历史有多久?按照门头沟人的说法是:“门头沟先有椒园寺,五百年后有潭柘寺,八百年后才有北京城。”按此计算,这对龙虎柏若与寺院同龄,其树龄也有200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京西第一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