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五水共治”的同时,通济桥水库开发成为通济湖风景旅游区。往后的时间里,人们提起通济桥水库,在脑海里展现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绿木成林的湖心岛,也是能沿着水库悠闲漫步的绿道。但是少有人知道,水库变成我们如今看到的模样,凝聚了过去无数人的努力和心血。
1958年12月5日,通济桥水库动工建设,当时的浦江各地都派出民工参加。最初靠着人工肩挑搬运土石,后来用木制的独轮车运输,等到了大坝堵口的时候拥有了胶轮独轮车,最后用上牵引机拉独轮车运土石。这一路走来的艰辛鲜为人知。看着现在雄伟壮阔的大坝,谁又会想到是靠着人力一点一点搬运、独轮车一轮一轮运输建造起来的?1960年水库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之后一次又一次地除险加固,通济桥水库终于变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
通济桥水库的建设时代正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面对困难,浦江人民万众一心,由浦江县通济桥水库建设指挥部统一组织,建设这项艰难的工程。水库的建成,对当时的浦江来说好处有目共睹,最受益的要数浦阳江两岸的万亩良田。随着大坝修建洪水被阻拦,河床缩小水利增加,浦阳江两岸的旱地和溪滩变成了一年三熟的良田。通济桥水库巨大的储水量将土地的抗旱能力从短短两个月提升到了两百多天,农民实现了一年无雨也能保丰收的愿望。不仅如此,水库的修建也永远结束了三天落雨田成溪的日子。
水库的修建还带来看不见的好处。在没有水库大坝的时候,浦江每年的抗洪经费都是一笔庞大的支出,也十分耗费人力资源。而水库修建之后,很好地省下了这一笔支出,
当初通济桥水库5000瓩的电量、南北两条渠道节节流差发电1200瓩的发电量的有效合理的运用,不仅点亮了全县六万多家农户的灯,还可以办起250个规模庞大的工厂,使当时浦江县面貌根本改观,为全县工业化奠定深厚物质基础。
现在的通济桥水库宏伟浩大,走在大坝上能感受到风迎面而来。枯水期的水库水位下降,山岸的石滩显露出来,沟壑之间满是这些年水涨水落留下的痕迹。
从水库边的山脚沿着满是落叶和泥土的老路攀登向上,时而陡峭险峻时而又平坦无阻,这就是保安岩。就这样往上徒步,穿过接近山顶的“天门”,便能到达山顶的保安殿。
站在山顶的平石边,放眼望去,是如“小千岛湖”一般的通济桥水库,湖心的岛屿或散落或连缀,组成了独特的美丽。
最独特的应该属于那一座随着水涨水落而时隐时现的百年老桥——新安桥。新安桥修建在1849年,在水库建成后便长期隐没在湖底。时隔六十多年,2022年的时候因为水位下降明显再次显露,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打卡这一座神秘老桥。
2015年之后开发成风景区的通济桥水库开始建设周边地区,顺着湖边的绿道驱车前行,能看见难得的风景。
在前吴墎山村边上的“天空之城”有着造型各异的白色建筑,能看见阳光穿过屋顶落在长椅上的玻璃房,也有小巧思的爱心打卡地,大片的粉色花田是属于爱情的见证。
再向前就是马桥湿地。水杉林变红时让人感叹深秋的美丽,一条小道蜿蜒在水杉林间,而水杉林又落在水库的尾巴上。
如果下一次有机会到通济湖边走走,除了感受湖光山色,记得看看周围,欣赏这一个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