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古城不“古”不是原罪,脱离实际才是大忌

旅游资讯 10 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湖南卫视新闻截图

近期,大庸古城项目备受外界关注。媒体披露这一项目投入总金额约25亿元,今年上半年仅2300人购票,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被称为“冷”得发热。有媒体来到大庸古城实地探访发现,即便周末,大庸古城也游客寥寥,空旷的景区里见不到几个人,偌大的景区广场上只有一两家摆摊的商户坐在那里。而景区内除了一家奶茶店和几家小卖部外,也几乎没有其他业态;大庸古城外的一圈商铺均为空置状态。

大庸古城,当初的热闹宣传,和现在的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动工到现在,整整8年,无论是探索还是试错,时间都是足够充裕的。可结果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账目全亏损,别说25亿元投资回本的事,现在就是止亏止损都是难题。投资打了水漂,甚至连个响都没听到,好好的文旅项目却走向了“破产重整”,群众不吐槽、不骂街才怪。

大庸古城项目为什么会“失意”,游客为什么就是不买单?网上众说纷纭。很多人将主要原因归结于,这是一座“人造古城”,人工痕迹明显。古城不“古”,游客不来。可是,“人造古城”,现实中也有成功案例。山西花费几百亿新建的太原古县城,光2023年就接待游客498.6万人次、总营收1.3亿元,不缺游客,不缺营收,顺利进入到了“健康运转、良性循环”的阶段。同样是“人造古城”,现实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所以,古城不“古”,并非原罪,“人造古城”,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大庸古城陷入困局的“锅”,不能全让“人造”来背,更多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比如说,打着“古城”的旗号,却没有“古城”的韵味和风采。有专家直言,大庸原来的古城应该是什么样的,投资者没有认真研究过,现在的大庸古城,空间规划、环境营造、建筑风格都是不伦不类,和历史没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大庸古城,显然是徒有其表,丢了灵魂,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陷入到了“千城一面”“过度商业化”的现实窘境。要特色没特色,要创新没创新,要文化没文化,游客怎么可能有兴趣。虽然过程中大庸古城有过《遇见大庸》《飞越张家界》等反响还不错的探索实践,但由于古城的根与魂没有守住,仅靠一两个具体项目,即使再成功,也终究逃不过“昙花一现”的命运。

大庸古城背靠“张家界”这块文旅金字招牌,以及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的人气和流量,本当游刃有余,结果却左支右绌,一地鸡毛,这就属于典型的“拿着金饭碗讨饭吃”。要追问的是,大庸古城项目上马之前到底有没有做好市场调研,了解游客的真实文旅需求?到底有没有在完善的文旅配套以及高品质的文旅服务上花大心思、下大功夫?如果有,何至于连招商都没有完成?但凡好的商家和品牌,能在大庸古城看到前景、人气和希望,又怎会不来“掘金”。

说到这里,大庸古城成“空城”的病因也就找到了,即脱离实际,对文旅缺乏正确的认知理解,没有做到差异化竞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核心竞争力,丢掉了“功能性”“实用价值”“文化价值”。

文旅项目们当走出这样一个认知误区:文旅就是造景,就是资源的堆砌。真正好的文旅项目,是需求导向下的资源排列组合、优化配置,来一场供给侧改革,深挖文化内涵,丰富市场供给,提升服务品质。

现在,湖南也给大庸古城项目指明了新方向、新路子:“要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探索‘旅游+’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旅游发展提质增效。”不要好高骛远,盲上盲从,信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前行,那“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大庸古城,也未尝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古城 张家界 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