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打好交旅融合“组合拳” 唱响高质量发展“进行曲”

旅游资讯 8 0

旅游是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旅游业的欣欣向荣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休戚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激发旅游的活力以提升经济的生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得力工具。伴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旅游业也衍生出了多种模式,其中,交旅融合作为旅游新面貌,强调以多模式交通工具和交通服务为载体,强化交通站点、交通线路、交通网络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协同整合,从而形成多节点、全过程、便捷化的交通旅游新模式。交旅融合通过有效叠加交通和旅游产生的“化学反应”,将两者有机结合、系统耦合、双向联动,有利于保证交通的畅通度和平稳度,有利于推动交通和旅游实现更高水平、更深程度的融合,有利于提供旅游发展的绿色保障和科技支撑。在打好交通与旅游的“组合拳”下,迎接新机遇,培育新动能,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曲”。

交通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要打通阻碍交通畅通有序的堵点和断点。交通助推旅游方便快捷,旅游促进交通转型升级。我国已有不少地区具备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双重优势,但交通等基础设施相较于其他地区仍存在短板,因此,要避免该地区出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促进交通和旅游达到“珠联璧合”的佳境。

因地制宜设定交通类型。我国分布在山地、高原、草原等边陲地区的景区大多地广而人稀,高技术水平的交通普及以及高密度的交通布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采用不同梯度等级的公路,契合实际情况的交通设施类型和交通技术水平,高屋建瓴构建交通网络布局图,设计交通最优布局的“一张网”,推动交通便捷、高效和有序,加强同中心区的交流往来,促进与邻省、邻市、邻县的区域合作,为旅游业实现“快进慢游”的模式保驾护航。

充分保障交通业的供需平衡。供需平衡不仅关乎交通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出行体验和满意度。当出行交通供过于求时,可以通过打折促销等方式降低交通票价,降低消费门槛,扩大消费的群体面和受众度。也可以从新颖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出发,推出交通盲盒,吸引消费者参与,迎合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交通供给无法满足旺盛的旅游需求时,将面临一票难求的局面,影响旅客的出行满意度,给游客留下不佳的印象。因此,交通部门需对长年累月所积累的交通数据进行数字化统计与科学分析,充分总结,探寻规律,标记需求高峰期,备注最大容纳量,做好预热准备。当出现需求旺盛的苗头时,积极采取应对方案和措施,增强交通运力,强化各类交通方式间的衔接度,大力保障游客既能顺利“进得来”,也能畅通“出得去”。

大力支持交通旅游新模式。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旅游业也衍生出多种新奇的模式。近年来,慢充式旅游、“奔县”游、乡村游等旅游方式备受欢迎,自驾游、骑行游等旅游交通类型也热度高涨,人们不再愿意固守传统的旅游形式,而是选择亲近自然、享受野趣、感受纯粹,体验真正的宁静和自在。与此同时,我国部分景区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风光,完美符合游客的“新口味”,带动了旅游交通方式的创新和演变。此外,环线游也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如,川西环线、青海环线、青甘大环线等,在环线游模式下可以充分利用交通旅游线,让通道变游道,让运输过程变旅游过程,让运输工具变旅游产品,让节点变景点,让旅客变游客,实现“边旅边游”,实现“途旅分离”转变为“途旅一体”。

将交通和旅游串珠成线、连线成网,实现“人享其行,物享其流”的交旅新境界。“综合交通运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工作措施上都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各种运输方式都要融合发展,提高效率和质量,支撑经济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因此,交旅融合发展模式的重点要以交旅“为何融、如何融、怎么融”为中心,着手破解交通和旅游“合而不融”“融而不实”等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厘清逻辑关系,确定发展模式,推动交通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交旅融合发展的“串珠”模式。我国部分景点分布较分散,无法满足游客一站式的串联旅游,可以通过丰富交通枢纽类型,实现客车运输与火车运输、高铁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深度融合与衔接,优化客运线路布局,节省游客旅行时间,带来优质的旅游体验。今年8月30日,新建的四川成都至青海西宁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正式运营,此次开通的镇江关至黄胜关段设有镇江关、松潘、黄龙九寨和黄胜关四站,得益于该条线路的开通和运营,极大降低了游客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成都东站到黄龙九寨站最快1小时39分可达,出高铁站后,可直接搭乘大巴前往景区,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这种一体化的交通模式大大减少了游客的出行冗杂度,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便利度。此外,通过开通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之间的道路客运线路,积极拓展“门到门”“点到点”的定制客运服务,提升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的客运网络连通度。通过道路客运经营者与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民宿等加强合作,深入推广“车票+门票”“车票+门票+住宿”等懒人式的交旅融合服务产品,强化交通和旅游的连接度。

打造交旅融合发展的“明珠”模式。游客出于“新、奇、险”的满足是驱动游客旅游的重要因素。以川西为例,该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清洁能源和矿产资源,而且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充足的日照时长,使川西地区孕育出了极具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农林牧产品,它们名声旺、口碑佳。如炉霍的俄色茶、俄色酒,盐源的苹果、核桃、花椒及烟叶,德昌的桑葚,小金的牦牛等,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特色产品的喜好度和偏爱度更高,因此,可以开通针对特色产品的运输专线,提供快递寄送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扩宽产品的销售途径,为当地居民提供可观的收入来源,实现游客“徒手”的轻装旅游,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借助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同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实现以交通为引导核心形成区域聚集,从小聚集联动到大聚集,从带状开发到核心区域开发,打造“核心吸引中心”、构造“休闲聚集中心”、创造“延伸发展中心”的三层结构,实现交通和旅游的“1+1>2”的集聚效果。

充分挖掘交通和旅游的关联度。交通和旅游之间既可直接“牵线”,也可间接“搭桥”,从多渠道、多途径来加深交通和旅游的融合度。交通除了对旅游的支撑保障外,自身也可作为一项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茶马古道便是生动的实践证明,茶马古道作为内陆地区和边疆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对象的重要通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茶马古道传统运输的贸易用途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茶马古道凭借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升级转化为一项旅游资源,不少当时坐落在古道上的贸易节点演变为目前的旅游热点,吸引众多游客纷纷前往打卡,体验在古道中骑行的惬意,感受古代茶马互市的热闹,领会民族交融的和谐。除了茶马古道以外,敦煌的缓缓驼队、哈尔滨的雪橇犬等,都衍生出交通旅游的新风向标。

助力交旅融合朝人性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延伸旅游的可持续性。交通是旅游的变压器,交通是经济的主血管,为实现旅游消费蒸蒸日上,防止旅游的血液循环过程出现血栓等障碍,交旅融合的发展模式离不开低碳、环保的理念支撑,也离不开绿色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保障。

培育交旅与产业链结合的新形态。一方面,充分利用交旅融合的宽阔平台,强化“交旅链、旅游链、产业链”的关联性。通过设立景观车道、景观步道、停车带、驿站等服务节点,“融景于道”,为各色产业的萌芽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另一方面,依托服务站、旅游中心、客运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围绕人文风俗、特色饮食、传统服饰等资源,建设具有住宿、餐饮、娱乐、会展、运动、会议等主客共享的复合型功能主题体验点,“造景于道”,全面推动产业链深深扎根,使其融入居民的方方面面。同时,旅游地依据客源情况,人性化地进行结构调整,合理扩充产业链与交旅的适配度和通达度,通过路、产、景等不同要素的整体协同发展实现交旅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整体提升。

孵化交旅融合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新结构。数字化和绿色化对交旅融合而言发挥着如虎添翼的作用,交旅融合的数字化和绿色化推广已成为大势所趋。为牢牢把握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新结构,首先,应打造平台模式,推出掌上服务,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链接智慧出行、高速路况、云游景点等程序,汇聚各类旅游资源,打造交旅融合的“线上版”,为旅行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同时,将线上商城也搬进“云端”,不断扩充掌上服务的功能性,满足游客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其次,通过动态监测人流数据,对人流密集的景点及时引导分流,做好接待安排,以数字建设为“显示器”,以智慧配置为“服务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加二次旅游的机会。最后,推广景区缆车枢纽服务,缆车交通不仅可以减少公路、铁路、飞机等大面积交通要道的铺设对景区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破坏,而且可以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两全其美,为旅途增添一笔亮丽的绿色。(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艺璐,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