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恋泰兴(我与一座城)

旅游攻略 8 0

在游子心中,能去的城市无数,可回的却只有一座,于我,则专指苏中平原上的家乡之城——泰兴。

上世纪80年代,我从泰兴曲霞镇考上苏北一所商校,假期来回,都在县城驻足。好几次投宿于南门姨奶奶家,耳闻了一些城里新鲜事,闲谈中更记住了民间唱词《泰兴十样景》:“泰兴城,好风光;十样景,听我唱。一鼓楼,二水关;三井头,四关厢……劝诸君,莫记忘。”“十样景”,每一样都有说道。比如“一鼓楼”,原为唐代尉迟恭所建瞭望台,后改为谯楼,置鼓于上,故称“鼓楼”。“二水关”,为明嘉靖年间先后所建西水关和北水关。

这座枕江襟水、寓意“国泰民安,百业兴旺”的小城,历史上人才辈出。近现代以来,就走出了地质学家丁文江、文史大家朱东润、外交家曾涛、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等。

几十年过去了。人过中年,念乡心切,我依然常常回泰兴,且喜欢下榻闹市,以便四处看看。我惊喜地发现:建于21世纪的城市干道多以人名命名——文江路、东润路、曾涛路、根思路……路与人合一,便是乡魂永远的归依。与贤达同道,乡人的腰板平添了几分挺直。

到了城里,我常去星火路美食街。那里各色菜系扎堆。透过氤氲烟火,看得眼热、闻着心动的还是本土风味:刁铺羊肉、曲霞蟹黄汤包、宣堡小馄饨……当然最具网红气质的还是黄桥烧饼,当街挂了好几家招牌,讲述不衰的传奇。1940年,新四军挥师东进,在陈毅、粟裕带领下,在泰兴县城以东黄桥地区打响了以少胜多的黄桥战役,由此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其时,当地百姓自发组织,日夜不息赶制烧饼,车推肩挑送往前线。小小烧饼背后,是一段军民鱼水的佳话。星火路美食街上的黄桥烧饼店,多可服务学员接受技能培训,将泰兴美食传播到各地。

在美食街拐角处,我意外撞见了“宝平羊肉批发部”门市。我与主人老马在微信上结识,却从未谋面,后来终于得见庐山真面目。这位退伍军人返乡后接过父母的老行当,自主创业20年,起早贪黑从事羊肉贩运批发。忙中偷闲,他还读书写作,发表了不少作品,追逐着文学梦想。骤然觉得,美食街上不仅有美食,更洋溢着热气腾腾的人生。

怀揣暖热走过星火路美食街,沿路西行,很快就到了楼阁峥嵘的历史街区。古时设立在此的县衙,旧制遗存犹在。南北向500米的府前街上,中山砖塔昂然耸立;一桥横跨,镌刻“三思”。如今旧衙完整保留,就地改造为文博中心,非遗、名人、城市展览三馆合一,历史、当下、未来呈现三位同体。

非遗馆前,一棵古朴苍劲的银杏迎面矗立,片片银杏叶镀金溢彩。银杏树乃泰兴市树,城中,房前屋后簇拥成群,大小公园里顶天立地,扎根在泰兴人心田深处。非遗馆内,最聚人气的是方言展区。泰兴方言属江淮官话泰如片区,拗口难懂,多位乡人倾心钻研,出版解读著作多册。当中,蔡敦康先生奋发十余载,收录词条6900多条,逐一注释。只见一位年轻的父亲正引领女儿练习发声:杲昃,读gǎo zè,泰兴方言中是“东西”的意思。杲昃乃古语,由太阳从东升到西落会意演绎而来。又见一群老人见字生情,轻声和唱起故乡童谣。一个人走得再远,终究乡音难忘。

一方水土一方人。名人馆里,群贤毕至。100多位乡贤,或以人物雕塑或以图片方式亮相,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名臣、状元,到当代的航天专家、地质学家、文学家,各行各业,各尽其才。

走出文博中心,回眸墙上“走过千年,依然泰兴”8个大字,不由为故乡敬畏历史的执着、善待乡贤的自觉而感动。出广场左拐,一脚踏进这座城的文脉结穴。从宋绍兴年间到清末,大成殿、奎文阁、鲲化池等古建筑修葺完备。嘉树园池沼澄明如镜,似可照见园主人明代季寓庸的容颜。季寓庸喜好书画和收藏,其子季振宜为藏书大家,更编纂唐诗700多卷,为康熙钦定的《全唐诗》提供了详实底本。清咸丰年间,时任知县金以诚在外敌逼近的情况下,带头捐银,在嘉树园如期落成襟江书院,确保考生安心迎考。这段历史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刻进碑文,至今保留在复建后的书院。新中国成立后,泰兴中学赓续文脉,创立于书院遗址之上,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江苏沿江县级城市中,泰兴常跻身江北第一方阵。底气来自何方?三言两语难尽,或可从人文角度解析一二。那日,走进城南澄江门遗址公园。当年,修复工程耗用砖头10万块,6万多块来自民间征集和百姓捐献,砌筑采用传统工法,修旧如旧。众志成城,凝其形更铸其魂。不由再度想起文博中心那句醒目的口号,“走过千年,依然泰兴”,以及今日所作《泰兴赋》中的联句,“广邀五湖海客,诚开四方门庭”。一为坚守,一为融汇。若有所思,更有所悟:襟江小城通大海,文运古邑城长兴。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