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六福客栈

旅游攻略 9 0

作者:陶玉和(西安)

中国或许有许许多多的六福客栈,但与格拉蒂丝 奥乌尔德,与英格丽 褒蔓和美洲、欧洲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一座,那就是山西省阳城的六福客栈。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冬天的早晨,人流熙攘的英国伦敦火车站台上,一个穿灰色大衣的姑娘正提着皮箱准备乘车远行。那箱子外挂着的不时叮当作响的煮水用具,说明她不是富有的人,而且是要出远门了。

她是要孤身去遥远的中国,中国对她来讲只是地图上的距离、符号和书本上一些空洞的描述。她像是一个勇敢的冒险者。

火车穿过了莫斯科,穿过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到了中国黑龙江的哈尔滨。然后她乘船到天津,再换火车到北京,又坐汽车到山西。在教会人员的接应下,她骑着骡子到了山西东南的长治后,便由毛驴驮着,到了长治西南方向的阳城县。

当时的这个姑娘才二十出头,是一位虔诚的教徒,立志要到遥远的中国来传教,但当时的伦敦传教总部却以她未经过正规培训为由而拒绝了她的入团。倔强的格拉蒂丝没有放弃。

她没有钱,于是先在伦敦为一位教授家里做佣人,积蓄资金。教授家的书本使她得到了一点点关于中国的朦胧概念。教授知道她的志向后,为她写了推荐信,叫她到中国的阳城找传教的罗森夫人。于是她就登上了火车,这个倔强又勇敢的开始,也许就预示了她日后闻名世界的传奇。

电影《六福客栈》,就是根据格拉蒂丝 奥乌尔德在中国的亲身经历改编的,背景是中国的抗日时期,地点是中国山西省的阳城。

阳城是一个山区小县,南边靠近黄河,其当年的贫穷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格拉蒂丝协助罗森夫人在这里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她们装修了一个客栈,并挂了大牌子,名称叫《六福客栈》。

这个小旅店专门收留过往的穷人,行善乐施。聪慧善良的格拉蒂丝很快就赢得了阳城人们的爱戴。不久,罗森夫人不幸去世。格拉蒂丝俨然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做起了组织当地妇女放开小脚、收养孤儿等慈善事业。当日本军队沿铁路而下,局势危急时,她心爱的上尉维林劝她回英国,而她则以自己是中国公民为理由坚持留了下来。

如果格拉蒂丝仅仅如此,那么也就与当时在中国各地教会里的外国人一样,只不过是在自己的经历里有这样一段历史。

为了保护百余名孤儿,格拉蒂丝毅然带着他们从县城出逃了。她们走进了西南方向的大山,准备穿过黄河到当时稳定的西安去。

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啊,没有充足的干粮,最大的孩子也就是十几岁,最小的还得抱在怀里或者背在背上。

艾伟德爱心和努力的最大体现是,在战火中带领近百名孩子从前线到后方。

她对中国和中国孩子的真爱震撼了世界。战后,不少的、记者、作家采访她,写出了许多她在中国的传奇故事。

这是个坐北朝南的两层楼四合院,门楣上写有“六福客栈”四个大字,其实这是阳城县教会所在地。六福客栈在门外一路之隔处,可惜都毁了,旧址上新建了居民住宅。

一如院里其它房间一样,布满岁月的沧桑。苍凉填满了这座四合院。

艾伟德的奉献和磨难也没结束。之后她在中国西部继续慈善事业,也饱受贫病困扰,1949年3月在别人资助下返回英国。同一时期,阳城发生巨变,东关日新月异。

艾伟德回阳城的愿望未能实现。她在台湾安顿下来,继续从事慈善事业。1970年1月5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艾伟德女士,传教士,在台北去世,终年68岁……

她曾经这样评论中国“我认为那将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将会更好的,更干净的地方,我宁愿需重新选择一次这样的生活。”

在她的悼词里有一句话:“我们今后最大的罪恶,是对她的遗忘。”

作者陶玉和,西安人,1970年工作,1973年入伍,公安部门工作至退休。

责任编辑: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