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一梁一木,在观澜古墟,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两百多年前,观澜古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是外国商品进入宝安、惠阳、粤北地区,以及内地商品出口国外的中转地,引领着时代潮流,承载着观澜乃至深圳的历史记忆。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龙华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从里子到面子让古墟新生,繁华再续,无数游客走进古墟,试着聆听历史的声音,亲眼见证古墟蓬勃发展。
曾经热闹喧嚣的墟市,回来了!
观澜古墟吸引众多市民前往打卡。古墟修缮
“景”上添花向新行
“现在这么漂亮。”“以前的巷子好小,现在变大了。”观澜古墟自去年开放以来,迎接了不少市民游客,也接待了一批批特殊的“客人”。91岁的观澜原住民陈云带曾与家人一同回到观澜古墟,寻找记忆中的店铺——观澜大街37号,那是她与丈夫的婚房,曾承载着一家人的幸福时光。
200余年前热闹喧嚣的墟市,慢慢经历时代更迭,一度破败、废弃,再经由修缮保护,重新开放,观澜古墟“新生”的背后,是龙华为其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修旧如旧,是观澜古墟修缮项目的一大特色。采取“DOT”模式保护性开发的观澜古墟以文物修缮原则对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工程,重现文物历史风貌。而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龙华区先后开展《观澜古墟片区提升概念规划研究》《龙华区观澜古墟片区交通改善专项咨询研究》《龙华观澜古墟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等规划研究项目,为古墟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其中《深圳观澜古墟有机更新规划设计项目》更是荣获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项目一等奖。修缮的目的在于传承和保留,更为了发展。观澜古墟以文化建设为主,引入社会资本运营,朝着最大化实现文物保护与文化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方向前行。
开放运营后的观澜古墟,同样面临困难。“道路狭窄,人车混行”,作为龙华区打造的“网红”新地标,观澜古墟要吸聚人气和客流,破除的其中一道难关便是交通。为了破题,龙华区重点区域建设推进中心联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水务局、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龙华管理局、观澜街道办、古墟文化发展公司、深圳巴士集团等,聚焦交通路网结构、配套设施、治理水平等方面,开展交通拥堵点微整治,通过盘活存量停车资源、优化公交服务体系、推动慢行系统建设等举措分阶段改善古墟周边交通问题。
今年年初,深圳巴士集团二分公司运营的“蓝海豚”正式上线,这批身长仅5.5米的小型巴士,可自由灵活穿梭在观澜古墟周边的大街小巷,为古墟游客提供观澜地铁站至观澜古墟的“私家车式”接驳服务,畅通了“最后一公里”。“运营近一年时间,‘蓝海豚’收获了一众好评,这也坚定了我们继续推动运营‘蓝海豚’,为市民游客做好接驳服务的信心。”深圳巴士集团二分公司队长严号兵说道。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观澜古墟紧紧“依偎”的观澜河是龙华的“母亲河”,是连接东江流域和深圳湾水系的重要生态走廊,也是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的重要生态走廊。
在大力挖掘观澜古墟的文化特色之余,龙华区深入挖掘水经济价值,以观澜河干流碧道建设为依托,建设观澜河干流碧道古墟段项目,力求恢复古码头的历史风貌,重现深圳客家人亲水而居的传统生活方式,打造独具特色高品质滨水空间和丰富多元的客家墟市文化示范区。去年,观澜河干流碧道古墟段成功入选广东省级水经济试点,系深圳唯一。
以“数”赋能
解码文旅新玩法
光影交映,流光溢彩。夜幕降临,无论是周边居住的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不约而同来到观澜古寺门前的小广场,等待一场惊艳的光影盛宴。光影汇成的影像画面投射在斑驳的碉楼外墙上,缓缓讲述属于观澜古墟的历史故事。
伴随着观澜古墟的开放运营,随之出现的还有综合运用投影、视频、激光、音响等组成的全息影像技术。在数字新浪潮的席卷之下,观澜古墟更加“鲜活”。
“我们投放了以‘河—渡—寺—墟’为故事演绎大纲的《遇见观澜》主题展演灯光秀,通过古墟夜游创造文旅体验引爆点,并注入数字化场景让古墟焕发新生。”利亚德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罗会胜介绍,灯光秀的“加持”,不仅创造了文旅热点话题,提升了观澜古墟的曝光度和客流量,也为每个来到古墟夜游的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古墟文化的绝好机会。
六大业态“夜食、夜宿、夜秀、夜游、夜购、夜娱”与“文创、艺术、艺展、数字体验”结合,形成“一核、二街、六巷、八景”的空间结构和场景单元,释放出滨水古墟的文化魅力。罗会胜介绍,要实现在古建筑物外墙上投放全息影像技术,需要克服不少技术难点,“因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设备安装点位如何调整是一个考验。此外建筑形态呈自然布局,建筑立面有较大的错位,如何保证画面的高质量呈现也曾一度困扰团队。”
去年12月,深圳城市光影艺术季拉开序幕,观澜古墟在《遇见观澜》基础上,投放《墟幻光谱》主题灯光秀,围绕“太阳系”主题向大众展现“可见光”之外的“不可见”虚幻世界,一举夺得艺术季星光奖。而《遇见观澜》《墟巷听雨》《一帘幽梦》等古墟灯光秀则分别拿下艺术季启光奖。“未来我们还希望将AI数字人和数字科技融入光影演绎中,引领古墟走向科技赋能下的新文旅时代。”罗会胜说道。
截至目前,观澜古墟主题灯光秀累计播映近600场次。未来,将有更多的市民游客走进古墟,“遇见观澜”。
多元业态
激发消费新活力
观澜古墟入口处,网红打卡墙留下了一拨拨人的身影。“没错,我也很喜欢龙华”的标语“镶嵌”在古墟内一个个门牌号里,成为古墟最具标志性的打卡点之一。
为培育发展新动能,龙华区正在编制《深圳市龙华区推动现代时尚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希望通过推出时尚文旅产业专项扶持政策,从文化内容创作、支持民宿发展等多方面助力古墟引入新业态,聚集新资源。文创、餐饮、民宿等多领域新业态齐聚古墟,不仅激活古墟及周边消费活力,也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招手即停的黄包车,沿街叫卖的香烟摊贩、客家蒲扇,“客似云来”的客家美食铺……观澜古墟长达百余米的新东街,穿着具有时代特色服饰的行人来来往往,一时间恍如穿越时空。原来这是今年9月入驻古墟的大型实景沉浸式互动演绎秀《潜伏·古墟1938》的“拍摄”现场。“我们紧跟市场趋势,引入沉浸式演绎体验项目,希望能多维度呈现观澜古墟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演绎剧爱好者前来消费体验。”观澜古墟运营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演员”就位,围观的居民们看着他们穿梭古墟巷道,“感觉重回那个繁华鼎盛的年代,历史‘活’过来了。”
开放至今,观澜古墟的特色活动不断,品牌形象愈发鲜明,展现出古墟新文旅发展的无限魅力。此前,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刘勇携国潮系列设计作品在古墟开展“织梦东方”主题时装秀,重现纺织艺术之美;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龙华区文化名家单霁翔走进古墟宣传推广,展示古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发展变迁。同时“国潮”“非遗”等系列特色活动的相继举办,也充分激活了古墟“墟市”功能,让市民游客深度体验到古与今、新与旧交织互融的独特韵味。
据了解,自观澜古墟开放以来,已举办的各类文化、消费活动近200场,今年成功上榜“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陈琳琳/文 记者 陈建华/图
编辑 汪文成
本文来自【宝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