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世界城市名册》里,成都可是唯一得了β+评级的中国城市呢。这β+可不得了,放在咱国内,那就是二线城市里最牛的。在它前面的就只有北上广深这几个被评为α的城市了。而且这可是国际上都认的厉害。GaWC从1999年开始发布的这个名册,那可是全球城市排名里最权威的。
不过呢,问题就来了。成都虽然是四川的省会,可四川一直不是那种特出名的省份。成都也不是啥经济特区,GDP以前也不咋亮眼,就一直在普通二线城市里混着。要不是2017年赵雷那首《成都》火了,好多外地人可能都不知道四川的省会是成都呢。
从地理条件看,成都好像没什么发展的机会。它在西南角,周围都是山,跟北方城市比,没有政治优势;跟南方城市比,没有经济优势。而且在四川盆地里,还有个强大的对手——重庆。蜀道难啊,进出蜀地本来就不容易。成都三面环山,山后面是经济不咋发达的西北。往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去的路,还被重庆给拦住了。
重庆在1997年成了直辖市,之前北京、天津、上海发展得那叫一个快。重庆成了直辖市后,政治和经济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成了西南最吸引人的城市,资源和人才都往它那儿跑。2020年上半年,重庆的GDP都超过广州了。这对重庆是好事,可对成都来说,就更难了。
那成都靠啥逆袭的呢?网上对成都的争论可不少。有人说四川是把全省的力量都用来发展成都了,四川好多好学校、大半的科研投入、最好的发展政策都给了成都。说成都把四川的资源和人才都“吸干”了,才变得这么厉害,结果就是四川再也没有第二个能打的城市了。
那成都到底有没有吸干四川呢?首先得明白成都为啥突然变强了。这得从2008年汶川地震说起。奇怪的是,成都离震中汶川直线距离才90公里,是离震中最近的超大城市,死了4300多人,67万户房屋毁了,282万人受灾,可它却没要中央财政补贴。要知道灾后重建要花好多钱呢,到2010年实际投资都超过1.7万亿了。成都不要钱,要了一项政策,这可是个关键的转折点。
这就得说到当时的市长葛红林了。2001年,他从上海宝钢集团来挂职,本来是技术流,两年后被选为市长。他有个特别的想法,想当“城市CEO”。他上任那年,成都被划成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像被画了圈的深圳。
他上任后就开始搞城乡一体化,要打破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按规划,要把成都从城乡杂乱的状态变成现代化城市格局,还把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统一改成居民户口。他可以直接让农民上楼当城里人,可他很重视“股权”问题。农民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这些权利,不是所有人都想进城或者能在城里生活的。所以他提出“把农民的权利还给农民”,让农民拿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集体用地使用权、集体资产分红权这4张证进城,就像成了新城市的“股东”。
他还很重视“售后服务”。2003年上任后,他要把成都从城乡布局不合理、基础条件差距大的状态变成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新城市。发展得要钱啊,他就从土地资源入手。他的做法很高明,通过城乡一体化“挤”出土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前农村居民布局分散,人均建设用地175平米,利用率低。规划后,人均建设用地降到39平米,节约了75%的空间。
这些省出来的土地进入市场后,价格还提高了。2002年8月,成都市首次土地拍卖,蓝光集团拿下两块地,成了“地王”。2003年之后,土地拍卖不管是数量还是价格都达到高峰。到2007年,成都三环内很难找到1000万元/亩以下的土地了。土地多了,贵了,成都就有钱了。
2008年1月葛红林连任市长,可4个月后就发生了汶川地震。成都受灾严重,葛红林就想在任期内让灾区重生。但当时成都发展面临土地不够的问题,因为国家规定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碰。
地震既是破坏也是机遇。那年全国财政收入6万亿,灾后重建要花一两万亿,还有全球金融危机,国家拿出4万亿救市。成都不要财政补贴,就有机会向国家提要求了。后来成都率先试行增减挂钩政策,就是城区向外扩张借耕地,然后在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开荒还田。这政策效果很好,2007年底成都城区面积408平方公里,2年后就扩大到439平方公里,现在已经超过1006平方公里了,12年增长了约1.5倍,房价也从2007年的5000多涨到13000多了。成都有地方了,就出台好的招商引资政策,先吸引的就是四川本省的企业和人才。到2017年,四川21个市中有104家上市企业,成都就占了75家,成都的GDP占全省的37.6%,人口占全省的1/5,成了四川唯一的超级城市。
这就是为啥成都以外的四川人觉得成都吸干了四川。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还得看看重庆。
在汶川地震前,三峡工程是个关键事件。三峡工程1992年才正式通过决议,淹没区涉及很多区县和上百万移民。移民工作到2010年才完成,这些移民大多是重庆人。当时重庆本身就有国企改制下岗职工的问题,还要承担移民的善后工作,怎么让这些人致富呢?
1985年就有把四川分成两个省的想法,1997年3月重庆成了直辖市。除了移民任务,涪陵、万县、黔江也归重庆代管,这几个地方当时都很穷。重庆第一任市长蒲海清很会争取利益,中央本来减免了一些上交的钱,他还继续争取,最后得到了不少优惠政策。
重庆有了政策后就猛搞建设、拉人头。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才100亿,1998年就达到500亿了,之后还不断增加。到2014年底,重庆建了很多桥,高速公路里程和密度在西部第一,还是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从1997年开始,重庆出台很多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很多企业。
#冬季旅游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