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5周年,为了讲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山西故事,央广网山西频道继2022年、2023年推出《我家就在河边住》大型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第一季、第二季后,于11月19日起正式推出第三季。
第三季围绕山西“两山七河一流域”所涉县域展开,以普通人展现大时代,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以及百姓因河而兴的幸福故事,多角度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央广网晋城12月1日消息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流传千年的谚语,在鼓励人们持之以恒的同时,也反映出制针过程的漫长与艰辛。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古镇被誉为“九州针都”(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古镇被誉为“九州针都”,这里的手工制针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在明清达到鼎盛。“铁杵成针”离不开铁的加持,从大阳境内发源的长河,奔流50余公里后汇入黄河一级支流沁河,其流域内煤铁资源富集,从秦朝开始,这里的冶炼已初具规模。宋代,大阳已成为当时冶铁业的中心之一。
“我们祖上在明代开创了裴氏制针法,又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大阳古镇上的乡亲们。从此,制针成了古镇上最重要的铁制品加工业之一。大阳所制钢针光滑锋利,不折、不锈、不断线,在当时是品质最好的针。”裴向南拿着一根手工针向记者展示。
75岁的裴向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阳手工制针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75岁的裴向南,是裴氏制针技艺的第八代传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阳手工制针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16岁那年,在父亲一再劝说下,他开始学习制针。彼时,靠这门技艺已无法养家糊口,但裴向南依然用一个甲子的光阴,信守对父亲的承诺。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针先锤铁为细条,逐寸间断为针”。制针并非“磨”而是“捶”,铁匠人千万次的反复捶打下,让铁具有钢性,再经过锉尖、炒针等共72道工艺,一根针才能制作完成。
制针并非“磨”而是“捶”(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裴向南向记者介绍:“制针最难的是凿孔,要在约1毫米宽的针面上,一次性凿出约0.5毫米宽的针孔,力度、火候、方位必须恰到好处。手工制作的针分5个型号,其中5号针最细最小,用来刺绣。”
“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这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泽州民间的《卖针歌》,唱出了大阳手工制针广销四海的盛况。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大阳手工制针不仅风靡全国,还随着茶马古道走出国门。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描述,“大阳钢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远销中亚一带。”富集的资源和贸易的兴盛,让大阳成为人居万家、商贾云集、富庶一方的大集镇。
清末,随着机制钢针从国外大量涌入,手工制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变为烙印在大阳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传奇。
手工针如今变成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品(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如今,行走在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中,城池寨堡、官宅商居、寺庙祠庵比比皆是,时光仿佛在此凝固,将古镇最美丽的瞬间定格。“东西两大阳 ,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九市八圪垱,老街五里长”,这里保存完整的古民居约34万平方米,是中国北方最大明清建筑群。2008年,大阳古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被誉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
2018年,随着大阳古镇旅游景区的建设,一辈子不曾离开故土的裴向南,把祖屋改建成了“手工制针展览馆”,向游客展示已经传承八代人的古老技艺。“游客们都不敢相信,制作小小一枚针要费那么大的功夫。买手工针的游客不少,不仅因为它是非遗技艺,还因为‘铁杵成针’的古老故事,在手工制针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具有教育意义。”
手工针,这个曾经的生活用品,如今变成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品。而在古镇中,像这样的老手艺还有很多。不少当地年轻人开始重新学习古镇技艺,依托文旅产业以技养技,以技增收。如今,拥有1.2万人的古镇,通过“景区化村庄”建设,活化利用古院落200余座,开设民宿、餐馆、手工作坊等,实现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7124元。
泽州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大阳古镇仅是泽州县“景区化村庄创建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泽州县以“一河两带”以及“百村百院”、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为重点,在全省首创“百村景区化”工程,突出农民主体,形成了以司徒小镇、大阳古镇、高都古镇为代表的文旅康养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
如今,已古稀之年的裴向南依然感觉重任在身(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如今,已古稀之年的裴向南依然感觉重任在身:“几百年前,大阳的财富是煤铁资源,如今,厚重的历史成了大阳的新财富。如今,我越发体会到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制针技艺就是大阳历史的一部分,咱要守好这份财富,让大阳长久兴盛。”
策划:韩 文
监制:张 洁
记者:郎 麒 张晋鹏 温雅慧
摄影:叶娴豆
摄像:王永辉 康卓君 赵 晴
后期:李晓鹤 张丽丽 尚 旭 薛 蓉
指导单位: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