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刚
从小在海军大院里长大的我,对京城胡同一直很感兴趣。
前些年家搬到垡头,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小计划——力争徒步把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为的是体验胡同的生活环境,感受在胡同中行走的乐趣。
几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从城东的东单三条、西总部胡同起步,北到雍和宫附近的官书院、五道营胡同,西到白塔寺的辟才胡同、民康胡同,南到虎坊桥一带的教子胡同、烂缦胡同,先后走了一遍。体验了胡同之趣、感受到胡同之美,还拍摄了许多胡同写生照片,可说是收获满满,感觉棒棒。
徒步胡同,能体会到市井情趣。
只要天气适中,我就会开启徒步模式,节奏不紧不慢,重在边走边看。京城胡同与坐落其中的四合院、大杂院等构成百姓安居之所、市井街巷之地。徒步其间,看街景、赏建筑、听吆喝、进商铺,放松心情,感受生活气息,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有趣的生活细节,偶遇意想不到的生活场景,让人心境大开。我徒步时先后遇到过走街串巷专镶“老瓷片”、“扎牛皮灯笼”的老匠人;见到过“刻牙角微雕”的民间工艺师;还碰到过单做老北京儿童玩具的独门手艺师傅,五行八作,真是什么犄角旮旯的能工巧匠都有。在我的书柜里摆放着一件胡同摊儿上买来的手工玻璃小金鱼,如今市面上早就看不到了。徒步胡同,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品尝美食——走饿了,就找家小馆子,点个“卤水豆腐丝儿”,烤个“烧饼夹羊头肉”,亦或再来个豆汁儿焦圈咸菜丝解馋,不仅好吃实惠价格便宜,关键还能坐在铺子里的长条木凳上,听其他顾客跟老板唠闲嗑扯闲篇,国事家事,甚至自家酱豆腐的心得秘诀,都能听到。很有意思。
徒步胡同,欣赏建筑群落的妙趣。
京城胡同长短不一、宽窄不等、纵深不同。好在每条胡同的入口处都有“胡同标识”,介绍其地理方位、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为我准确识别和欣赏胡同建筑之美提供了借鉴。
大多数胡同是东西南北贯穿、四通八达相连,灰砖灰瓦灰色调,整体布局鳞次栉比,坐北朝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时,我走到感兴趣的名人故居或居民小院前会停下脚步,细心观瞻。看其宅院广阔,屋脊高耸,垂花门里雕梁画栋,影壁厚重,门墩儿上刻有瑞兽抱鼓等图案,彰显美好寓意,古典建筑风格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院落石阶两旁保存有汉白玉的上、下马石和拴马石桩……不难想象昔日门厅繁华景象。有的院落虽门面沧桑,偏居一隅,却也规矩周正。小院低墙,柿树梅桩,修竹孤石,别具一格,难掩书香儒雅之气。还有一些胡同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而“曲里拐弯、狭窄局促”,与行人玩起了“弯弯绕”。但无论怎样转来绕去,徒步其中,都能遇见热心肠的北京大爷大妈,只要张嘴说出一个“您”字,保管给你指明方向,走不多远眼前便会豁然开朗。
问路说“您”,也是咱京城胡同文化的一个特色,很有必要体验一下。
徒步胡同,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枣树、槐树、柿子树、石榴树常常布满左邻右舍的院落,是咱胡同里的“看家”树。四五月间,浅黄、乳白的枣花、槐花或深红色的石榴花次第开放,覆满枝头,引来蜂蝶飞舞,麻雀啄食。也有很多居民在自家窗前、门口搭建了简易木头花架,上面摆满了自己栽植的花草,院墙上爬满牵牛花,粉色白色紫色的花朵像一朵朵俏皮的小喇叭朝向天空吹响。一些空间不大的胡同过道上方见缝插针种上了丝瓜、葫芦和葡萄秧子。每年七八月份,瓜蔓缠绕,绿叶覆盖,藤下蝈声阵阵,叫得舒坦,听得惬意。秋季,蓝天八云,阳光明媚,鸽哨声在空中盘桓鸣响。悠长的胡同深处,楸树、银杏的树叶黄得灿烂耀眼。小院架下,瓜长果圆,葫芦垂垂,屋顶瓦缝里的蒿草在秋阳的照耀下泛出金色的光泽,叫人流连徜徉。待瑞雪飘落,银装素裹,能看到火红的灯笼、春联张贴于家家户户门楣之上。冬储大白菜、红辣椒身披雪被挤在檐下。未摘的冻柿子高悬枝头等待鸟雀来食……
这,就是走不完、看不够的京城胡同。四季闲暇,慢慢徒步,可感受妙在其中,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