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位于中国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规划面积1.41万平方公里,东部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毗邻,东南部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是中国唯一承担跨境保护合作任务的国家公园。
△谷宝臣摄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于2017年开始试点建设,经过6年的时间,国家林草局与吉林、黑龙江两省政府协调联动,密切配合,扎实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恢复东北虎豹栖息地、发展和改善民生、推进中俄跨境保护合作,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重现了“众山皆有虎”的生动景象。
“目前,公园内野生东北虎豹种群进一步增长,稳定生活在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达到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达到80只左右,分布范围超过公园全境的80%,并仍在持续扩展。在东北虎豹的伞护下,棕熊、马鹿、梅花鹿、紫貂、原麝、中华秋沙鸭、金雕等野生动物,人参、松茸、东北红豆杉和大型真菌等野生植物和种群均有恢复性增长。”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综合处处长陈晓才对记者说。
随着虎豹等野生动物数量的不断增多,人兽冲突的矛盾和风险也确实在增加。过去数十年难得一见的野生虎豹,现在经常光顾道路和村屯,野猪、狍子、梅花鹿等也经常啃食庄稼和幼苗幼树。山野菜采摘、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也因为村民担心人身安全受到一定影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段兆刚说,缓解人兽冲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公园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有建设人虎冲突预警体系,开展物理围栏防范工程试点,实施虎豹等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等。一方面引导原住民参与保护巡护工作并在保护中受益,另一方面补偿原住民因保护虎豹而受到的经济影响。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从园区居民中选聘生态管护员7874人,户均增收约1万元,有效解决了园区居民生产生活受限问题,显著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系列措施的推行,有效降低了人兽冲突矛盾与风险,也使我们基本管住了虎,也保护了人,初步实现了“虎豹归山、人虎两安”的目标。
物理围栏 将人兽的活动区域隔开
在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中,只有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以虎豹等顶级捕食者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随着虎豹数量的不断增加,会不会和原住民产生矛盾冲突?作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又是怎么应对这些矛盾冲突呢?
段兆刚介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东北虎、东北豹这两大旗舰物种为代表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同时,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示范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从2017年开始试点以来,始终坚持常态化开展保护巡护、清山清套,严厉打击偷盗猎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修复栖息地、打通野生动物跨境通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使野生虎豹及其伞护下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恢复。
“目前,我们全村共有32名生态管护员,由于周围山上东北虎豹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将32人分为3组,每10人为一组轮流到指定的区域巡山。”吉林省汪清县东光镇长荣村村委会主任尹殿辉对记者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制定出台了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设置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村屯生态管护员按照1万元/年标准发放劳务报酬,吸引鼓励村民参与虎豹公园生态管护工作。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境内的警示牌
汪清县东光镇长荣村生态管护员张永俊告诉记者,由于大型猛兽越来越多,现在人数少了不敢上山,不少村民都减少了上山采摘的收入,而“一户一岗”政策正好弥补了这一部分损失,让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我们这里经常能看到老虎和豹子活动的印迹,野猪就更多了,村民的庄稼经常被野猪破坏。”在地处中俄边境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吉林省珲春市杨泡满族乡烟筒砬子村,珲春市林业局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管理科科员刘国庆对记者说。
为了防止不断增多的猛兽对附近村民造成生命财产伤害,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一项创新的做法是搭建物理围栏。在16个虎豹经常出没的核心区重点村屯、林场场部建设物理围栏,把居民生产生活区基本包围,守住群众生命安全。
在吉林省珲春市烟筒砬子村,刘国庆介绍,围绕村子搭建的物理围栏接近4米高,在几个主要路口安装了铁门,专人把守。“白天都是开着的,夜间关上铁门,因为通常情况下虎豹都是在夜间才出来活动。”这里的物理围栏刚刚建完,正等待验收。
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编制了《物理围栏项目技术方案》,投资700余万元在16个重点村屯、场部开展物理围栏防范工程试点,已完成11个村屯和场部24.7公里建设任务。“根据前期试点经验,安装了物理围栏后,虎豹进村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了。”刘国庆说。
2022年10月,为提高人兽冲突预警防范能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重新组建专门监测预警团队——稽查大队,监测预警人员进行三班轮换制度,开展24小时监测预警,密切监测虎豹熊等大型猛兽的分布区域和活动轨迹和人员、车辆入山预警。稽查大队主要负责联合稽查执法、野生动物及人兽冲突预警工作,主要通过多部门联合稽查执法和人兽冲突预警的“双向预警”模式,提高“人兽冲突”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等预警风险防范能力。
△东北虎
针对人员入山预警,国家公园要求各基层场站以管护站为依托,在主要出入山路口、野生动物频繁活动区域增设临时值班哨卡,开展24小时值守站岗,告诫村民非必要禁止入山,签署《入山承诺书》并留影像资料,做到“入山登记,出山销号”。再有就是利用监测平台时刻关注人类和车辆进山活动,当发现不明原因进山的人员、车辆第一时间将位置、图像信息发送至与林场和各村屯联络群。对非法入山人员由辖区林场进行及时劝返。2021年至2024年6月共累计进行人员入山预警2254次,其中入山人员预警1206次,车辆预警1048次。
科技围栏 让预警跑在相遇之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从试点之初就开始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公园采用全新的“互联网+生态”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建成我国首个全覆盖、智能化、多功能的“天空地一体化”管理平台,与国家林草局感知系统互联互通,使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和监管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
为缓解人兽冲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依托“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建设人虎冲突预警体系。依托“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优化红外相机布局,实行24小时预警预报,实时发布虎豹预警信息,有效提升主动预警能力。开展人虎冲突系统建设试点,建立网格化包保责任体系,构建红外探测、振动光纤、无人机驱离三道屏障,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联动。虎豹靠近村屯立即报警,监测员、村主任、巡护队在信息群内同步共享相关情况,保证虎豹等猛兽入侵早发现、早预警、早驱离。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管护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只需坐在电脑前,就能实时掌握虎豹等野生动物的动态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该野生动物个体的身份信息也将逐渐清晰。在大屏幕前,看着红外相机不时传回来的现场实时画面,记者既感受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的勃勃生机,又清晰地了解到虎豹就在山林里,就在我们身边。
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分局副局长程志刚介绍,从2017年开始筹建“天空地”一体化的自然资源监测与管理平台,到2020年,珲春林业局共有5746台监测相机,并开始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的自然资源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野生动物监测;2021年11月,为确保辖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珲春局人虎冲突预警能力,24小时密切监测虎豹熊等大型猛兽的分布区域和活动轨迹,研判“人兽冲突”隐患重点区域,开展虎豹熊等大型猛兽监测预警工作。
监测预警团队和基层林场站设立的专人专职预警员,会针对本辖区开展24小时不间断野生动物预警通报工作,保证第一时间向周边村屯居民发出预警通报。
吉林省汪清县东光镇长荣村,村委会主任尹殿辉手机收到了两条信息:“东北虎出现在村东南部3公里处,请提醒村民注意安全。”同时收到的,还有一张标有东北虎出现地经纬度的卫星地图。收到预警后,尹殿辉迅速将信息转发至村集体微信群,提示村民注意选择出行方向和时间。
这样争分夺秒、类似科技大片的场景,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每天都在上演。每当东北虎等野生动物出现,“天空地”监测系统就会立刻发现野生动物踪迹,拍摄视频资料、记录发现位置并进行预警提示。
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公园开展了分级预警提示,监测到虎豹熊等大型猛兽靠近村屯直线距离3公里以上5公里以内为三级预警,由林场派出巡护队和车辆在主要路口设卡劝返来往人员和车辆。监测到虎豹熊等大型猛兽靠近辖区主要道路直线距离1公里以上3公里以内为二级预警,监测到虎豹熊等大型猛兽靠近村屯直线距离1公里以内为一级预警。当猛兽在村屯附近道路上3公里以内或者在靠近村屯直线距离1公里以内时,组织预警队伍前往村屯开展紧急预警通报,要求相关村民无必要禁止出户,必要时联合森林公安派出所对主要路段进行封控,禁止社会人员和车辆通行,直到大型猛兽离开后才能解封。
△珲春市烟筒砬子村的物理围栏
据程志刚介绍,2021年至2024年6月,累计开展虎豹熊等大型动物预警8606次,其中东北虎预警2703次,东北豹预警5296次,熊类预警607次。仅2023年开展虎豹熊等大型动物预警3496次,其中东北虎预警1139次,东北豹预警2042次,熊类预警315次。根据2021年至今共累计监测预警数据发现:3月份至5月份大型猛兽监测预警数量较多,8月份至10月份大型猛兽监测预警数量较少。6点至9点为大型动物预警监测预警较多时间段,而13时至15时、22时至24时这两个时间段内大型动物预警监测预警较少。
作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最基层的林业站点之一,珲春市大荒沟保护站和当地数户居民一起,与虎豹为邻。站长幺长星指向保护站前方距离约3公里的山头说:“根据监测系统显示,就在这片山,今年有一只母虎带着两只幼虎生活,最近时离管护站只有1公里左右。在别的管护站,甚至发生过老虎进站的情况。”
谈起对老虎等猛兽的恐惧,幺长星笑着说:“我们生活在国家公园里,虎豹就是我们的邻居,虽然邻居是猛兽,但不能闻虎色变。客观来讲,人类与老虎面对面的情况并不频发,我们本地居民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也不见得会碰见老虎。况且,监测系统已经发挥了预警防范作用,安全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像大荒沟这样的保护站,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共有83个。这些管护站全部位于基层一线,能实时掌握虎豹动态,与虎豹共享同一片森林。
民生围栏 让村民更有安全感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2020年起开始实施损害补偿,2022年引入保险机制,2023年扩大了损害补偿范围。目前,国家公园内、“天窗”区域内,由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全域由野生虎豹造成的人身伤害、生态管护员在工作期间受到的意外伤害、野猪等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均全部纳入理赔范围,并扩大农作物理赔种类。
今年6月,珲春市烟筒砬子村村民王增祥家的一头牛被东北虎咬死,并吃了一半。王增祥发现后立即报案,公安、公园管理局和保险公司等核实后,第3天,6000多元的赔付款就打到了王增祥的银行卡里。
珲春安华农业保险总经理房艳斌告诉记者,接到报案后,保险公司的人员会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查勘,定损之后进行理赔。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保险公司共受理野生动物损害案件3022起,理赔农作物、家畜等损失898.55万元,充分保障了林农和职工人身财产合法权益。
为了有效解决居民生产生活受限问题,显著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联合中科院,对林下经济分类管控进行了专题研究,科学分析红松籽采集、林蛙养殖、山野菜采摘等林下经济活动对生态保护的影响,着手制定林下经济分类管控办法。
在烟筒砬子村,记者看到吉林省北方黑蜂联社延边州办事处的蜂箱整齐地排列着,这里是珲春黑蜂智慧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蜂蜜的品质。养蜂人告诉记者,秋季的珲春山林中除了虎豹等大型兽类,还有忙着传播花粉的蜜蜂们,养蜂就是一个和深山密林打交道的职业。
烟筒砬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许红花介绍,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烟筒砬子村探索“生态+网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铺设绿化草坪,种植绿化树、果树,规划设置了儿童戏水区、玩沙区、烧烤区、垂钓区等区域,建设2座休闲凉亭、水上乐园、网红拍照打卡地等设施,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和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网红旅游项目。每到周末,来这里游玩的人非常多,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嘻嘻谷野趣露营地游客多的时候就有200多人。
目前,当地已初步形成以黑木耳、蓝莓、桑黄为代表的种植业,以黄牛圈养为代表的养殖业,以绿色生态游、红色文化游、乡村民俗游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业。园区内,居民人均年收入由2017年9702元增加到2023年17478元,居民收入增加带动了社区保护风气持续向好。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发展叙事中,民生保障如同一把温暖的房门钥匙,给予园区居民安稳 的“家”。
如今,有了物理围栏、科技围栏、民生围栏的三重保障,园区内外的群众都吃上了“定心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变成现实。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4年10月号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