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王凯 实习生 马梦琦 张文雪 巩晨洁
旅游市场全面复苏,热潮背后,一个现象值得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有近50万名酒店和旅游方向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却仅占到15%。尤其是在入境游复苏步伐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下,外语导游紧缺现象也随之凸显。
是市场不需要这些对口的科班生,还是科班生们不喜欢这个行业?面对不断迭代的技术进步、产业变革,以及“后浪们”思想动态的变化,致力于培养旅游人才的高校能做些什么?带着疑问,记者专访了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闫向军。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闫向军正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
较高就业率的背后
学生没干几年就跳槽了
在旅游行业,尤其是在酒店餐饮领域,普遍存在着“用工荒”现象:一些学历技能较低的人无法胜任工作,能胜任的科班生却不愿来。闫向军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每年就业率不错,但与之对应的却是高流失率,很多学生到某个酒店,到某一景区,干个几年就跳槽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和绝大多数行业不同,旅游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在别人快乐的时候,在别人享受的时候,从业者在劳动。一位“00后”学生曾反问闫向军:我到酒店工作会有星期天吗?我能正常点下班吗?我有时间谈恋爱吗?
有相当多的学生把旅游行业当作谋生手段,他们最关心工资是多少,但其实谋生手段和职业之间还是有段距离的。闫向军认为,应该根据这一代人的特点想想办法,而不是一味指责。假如真正有一批年轻人想把旅游作为职业,整个社会该提供给他们一种怎样的理念呢?
与科班生不愿到景区或酒店工作不同,另一个紧迫问题是,随着免签证等利好政策的出台,入境游复苏步伐进一步加快,外语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紧缺的现象随之凸显。
“意大利的复活节,也是意大利的法定假日。目前中国对意大利游客执行免签15天的政策,4月中旬开始来中国旅游的意大利游客非常多。我们公司在这期间将接待近40个团,人手不够,我们很着急。”这是上半年,西安一家旅行社意大利语接待中心负责人向记者吐露的心声。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大量举措,核心目的就是为吸引更多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减轻障碍。但外国游客来了,我国的英语导游在哪,小语种导游又在哪?闫向军表示,“紧迫感”是旅游业界的共识。作为旅游职业院校,他们为快速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的人才,外语系已经调整课程,与入境旅游行业的头部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材,更深入地探讨语言类专业如何与整个产业,尤其是与出入境相结合。
把工作当成谋生还是事业?
身份认同的内核是“平等”
人才不愿意来,来了也很快就流失出去了。人才短缺,剑指旅游专业科班生们的身份认同问题。
其实,进入到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不热爱旅游的。但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近几年的调查来看,新生在上大学之前就经历长途旅游的人数不足一半。没有真正到过景点,没有住过酒店,甚至没有体验过旅游,就意味着学生们对旅游的概念非常模糊。因此,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多了一项使命——正式开学前,拿出一周时间带学生重新认识旅游业。
自2023年以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进行了体育教学改革,试图培养出更多具备户外运动技能和环保意识的新时代体育人才。图为学生们正尝试营地搭建项目。于是,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带着学生到五星级酒店,到景区、旅行社、研学机构,让他们知道华丽的外表背后有大量的人在辛勤工作。和普通游客不同,学生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从“我觉得这个酒店应该怎么做”,转换成“我在这个酒店应该怎么做”。闫向军表示,想要让学生认同服务者的身份,关键是给学生树立“我和我的服务对象是平等的”观念。
“一提起旅游业,一提起服务业,会不会有人还受传统的‘伺候人’观念的影响?”闫向军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把就业当作谋生工具还是事业,中间隔着一个关键因素:平等。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这种平等的观念、平视的心理状态,才会产生职业荣誉感。而他们职业院校在很多时候,就是拿着狭义上的教育,和少数社会上的不良观念做对抗。
从谋生工具到职业荣誉感,要想让学生达成夹在之间最内核的“平等”,高校凭一己之力又能做些什么?
在闫向军看来,凭借一所高校的力量解决社会观念问题肯定不够,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和其他行业不同,旅游行业的调整变化特别快,他们一方面试图通过每一位老师的努力来调整、改变一些社会观念;另一方面还要紧盯前沿发展变化,根据旅游业催生出来的大量新业态、新玩法,教给学生一些真本事。
大模型应用到所有专业课
彻底改变学生思维方式
今年9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开学典礼上,闫向军曾指出,2024级新生是学院全面引进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后的第一届学生。两个月过去了,人工智能赋能旅游职业教育,给相关专业的学生一种怎样的加持?
据闫向军介绍,今年上半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专门出台了一个文件,要求全院各个专业课,都要把人工智能引入到课堂教学,包括实训教学的过程当中。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师张婕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系列生动案例,比如《沂蒙那座桥》剧照和《红色故事追述历史》系列短视频,让同学们直观感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叙事、跨语言翻译以及多媒介内容创作方面的强大功能。“人们通常会认为,把人工智能引入到课堂教学没问题,为什么还要把它引入到实训教学呢?比如我要教给学生进行咖啡制作,我要教给学生如何调酒,人工智能能帮上忙吗?”闫向军给出了肯定答案,“我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对于咖啡或调酒味道的描述,让人工智能思考一下,我的调酒或咖啡的制作过程到底还存在什么问题,这就相当于我们请了很多助教,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来学习或训练某一项技能。”
闫向军担任着《旅游信息概论》这门课程的老师。过去,他常常给学生描述,很多景点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色是不一样的。比如秋天看红叶,冬天去滑雪,夏天到海边。
“举例来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个典型的随着季节和时间变化出现的景色。当我说完这首诗的时候,学生明白吗,他们知道这个景色是什么样子吗?”闫向军介绍,如今他们会在课上让所有学生掏出手机,写下这首诗,进行AI文生图,看到结果后,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震撼。
图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师张懿卓正带领学生进行咖啡冲煮训练。在AI的辅助下,学生们探索出了咖啡豆的无限可能。“过去我们是把知识教给学生,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构建一个场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毕竟语言是非常枯燥的,我们在课上通过多方位应用人工智能,创造出诗歌描绘的场景,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启有多大力量。”说到这,闫向军自问道,假如他们相当的案例课、专业课都是按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究竟会培养出来怎样的学生呢?
“有一点我敢肯定,他们的思维方式一定不是受到固定的条条框框限制。”闫向军说。
闫向军透露,专门用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大模型正处于测试阶段,预计今年底,就能应用到学校的各类教学当中了。到那时,所有学生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