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全域旅游铺就多彩振兴路

旅游资讯 13 0

六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依托深厚文化底蕴、优良生态环境与独特产业资源,全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深化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如今,六安已成功创建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成绩斐然。2024年以来,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71.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7%和26.68%。

以红为魂,深耕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沃土。在市文化馆、图书馆等设立红剧场及红色文化专区。依托革命文化场所,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大别山传奇》《立夏》等红色演艺精彩纷呈,《大别山之恋》《少年蒋光慈》等红色文艺精品不断涌现。通过开发社教课程、举办红色主题活动与研学旅行,如“老区精神集中学习宣传季”、连续举办七届的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等,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构建起 “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 品牌体系,推出90余条精品线路,培育17家红色A级景区,金寨县、霍山县获评安徽省十佳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以绿为韵,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挖掘大别山森林、中医药、温泉等生态资源,六安创建10家省级及以上森林康养基地与2个中国森林氧吧,获评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天堂寨等地成为避暑胜地。推广石斛、灵芝等特色产品转化的 “食药康养” 美食与系列产品,开发中药汤浴、药膳等系列产品。获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5个。建成迎驾石斛馆等特色场馆。同时,休闲观光产品丰富多样,3个低空飞行、2个冰雪旅游项目建成运营,霍山大峡谷等9条漂流项目夏日人气爆棚,安徽首个大别山溪降项目也吸引众多游客。大型体旅赛事不断,吸引超10万游客追随赛事脚步。

以文为笔,绘就非遗加旅游融合发展新画卷。推进汉代王陵等文化地标建设,推出“跟着文化遗产游六安”等20余条文物主题旅游线路,开发“六安游礼” 等文创产品,组织“考古开放日”等特色历史文化研学游,8处景点列入省级文物主题游径,横排头景区入选全国 “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打造九仙尊石斛文博园、临淮泥塑艺术馆等非遗旅游体验点,组织20余个特色非遗项目走进全市28家4A级以上景区。创新举办皋陶祭典、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等活动。此外,“跟着戏曲游六安” 线路产品推出,庐剧音乐会等活动精彩上演,大湾景区承办全省“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示范演出活动,打造主客共享新场景。大别山风情谷打造庐剧传统花戏楼,让景区更具“戏”引力。

以农为基,民宿牵引乡村旅游提质扩面提档升级。六安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成800个 “微创意 微改造” 点位提升,建成林水寨、等一批农旅共生型景区,打造淮畔荷乡、美上心田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16个、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8个、最干净旅游乡村4个。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培育 “大别・乡宿” 品牌,盘活乡村资源发展220余家民宿,形成7个民宿集聚区,创建国家丙级民宿5家,皖美金宿8家、皖美银宿31家,评定“大别·乡宿”38家。金寨县、霍山县获评全省十大民宿集聚区。通过举办培训班与业务培训,全市现有5700余家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辈出。

六安,正在坚持抓主抓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发展全域旅游为载体,以文旅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升本质安全和行业治理能力为支撑,规划引领、融合发展,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努力打造长三角全域旅游的先行地和示范区。(通讯员 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