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旅游名山梵净山④

旅游攻略 7 0

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旅游名山梵净山,森林覆盖率97%,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负氧离子12万至18万个;7900多种野生动植物自由栖息繁育,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九十九溪”之说流传已久,与当地乡土风物紧密相连。生活于斯的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古茶飘香团龙村

铜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恩多 彭韵霖 张著昶

冬天的阳光,暖意融融。12月3日,驱车行驶在梵净山环线,与其他季节迥异的山水风光迎面而来。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寨门旁山坳上千年红杉迎风耸立,村里山坳上600年茶树王郁郁葱葱。

93岁高龄的刘腊梅趁着好天气,在菜园子里施农家肥。忙完手头农活,略感疲累的她回到家里,倒一碗熬着的罐罐茶喝,顿感解乏醒神。

这一碗茶,名传志书。

团龙村地处梵净山麓西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自古便是武陵山绿茶主产区。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以茶为土贡。”据《明实录》记载“四周方物茶为上。”贵州茶上贡历史悠久,团龙贡茶以茶代税,盛极明清两朝。

如今,土家罐罐茶融入团龙村民生活日常,其帮助消化、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抗衰老、聚养精神等功效,在老年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梵山净水,泡茶好水。”说起传统养生秘诀,该村党支部书记柴华打开话匣子,系统介绍了历史渊源后,总结道:“这些年生活条件迅速改善,老人们发现原来自己就住在城里人追求的高品质康养环境里,身心愉悦,少病少痛。”

记者看到,村里高龄老人普遍身体好,神清目明,有人砍来白菜在清洗,有人挖了红苕挑回家。

团龙村高龄老人们聚在一起喝土家罐罐茶。彭韵霖 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柴华说,团龙村享有国家级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森林乡村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更是周边一带出了名的“长寿村”。每年的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村里都会为80岁以上老人送上月饼、年货等礼物。“全村807人,80岁以上老人就有23人,他们是团龙生态文化旅游的好招牌、好名片。”

生态福满桃花源

铜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恩多 彭韵霖 罗旭

同在梵净山环线上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桃花源社区,距团龙村约60公里路程,也是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也有“长寿村”之名。

92岁高龄的张家清在家里烤着火,全白的山羊胡平添了几分出尘之气。说起生活在梵净山麓、工作在梵净山上,老人思路清晰、吐字清楚,三言两语便简述了一段藏在梵净山间的故事。

1954年,张家清到乌罗镇木材收购站任职。2年后,梵净山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木材收购站职能职责转向打击滥砍滥伐。

张家清老人讲述梵净山故事。彭韵霖 摄

1978年,梵净山成为批准建立的贵州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次年6月16日,张家清第一个到新成立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黑湾河总站报到。“为自然保护区定好界桩后,每天的工作就是巡山、防火、保护野生动植物。”张家清说,这辈子为保护梵净山做贡献,有价值,很值得!

1986年,国务院批准梵净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次站里接到任务,要核实黔金丝猴种群数量。我一个人进山,穿梭原始森林,前前后后花了四个多月时间,统计数量有400多只。”

张家清年满60岁时,光荣退休回到家乡桃花源。与离开时相比较,村容几无变化,依然是杉树皮当瓦盖,甚至还有整户逃荒后杉树皮残留的枝丫长成树高高支在屋顶的。“那时我认为,为保护好梵净山,周边村寨做点牺牲也是应该的。完全料想不到,保护梵净山其实是为乡村振兴做准备。”

如今,桃花源乡村建设美如画,居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梵净山给了我们百倍千倍的回馈。桃花源依托优质资源,大力发展避暑经济,外来度假康养游客多,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现在黔金丝猴数量整整翻了一倍,达到800只。”说起黔金丝猴,张家清老人特别激动自豪。现在,他每天坚持看电视新闻,天气好时还会到周边走走看看,倍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九旬老寿星就有5位。”桃花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冯兴中说,住天然大氧吧,喝天然矿泉水,吃梵净山珍,看梵净风光,哪有不长寿的道理?

记者手记:

漫行梵净山环线,我们注意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不感激梵净山的恩惠,他们护生态好,享生态福,发生态财,怡然自乐。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目前全市100岁以上老人有181人。其中,生活在梵净山周边江口、松桃、印江三县的分别有14人、40人、15人,共69人,占全市38.12%。这个数据,比三县常住人口占比全市28.9%高出近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