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涛声

旅游攻略 64 0


绿海涛声

■于纯浩

几经辗转,我们抵达鹅凰嶂时已是深夜。

一卸下行囊,我便向雷达站站长询问值班点的情况。刚刚休完婚假的站长笑了。“我们的主营区、家属来队房在山腰。”他抬手一指,只见群星中有一个亮点在闪烁,“要登顶,还有一个钟头的车程呢。”

山间罕见一丝烟火,黑夜彻底笼罩了大地。待到日出时分,碎金般的霞光洒满山间,此刻,整个营区才向我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主营区坐北朝南,四周环绕着别致的石绘群、色彩斑斓的彩绘墙,还有绿意葱茏的葡萄架与波光粼粼的小池塘,整体景致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在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点缀下,深山中的营区虽小,却透出一股精致与温馨的气息。站长指着刚刚修葺好的鸡圈,笑着告诉我们:“山上不比平地,遇到山体滑坡、雨季道路不通时,车下不去、人上不来,这些就是我们的‘战备粮’。”

吃完早餐后,我们向山顶的值班点进发。山路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另一侧是高耸的峭壁。车子吃力地沿着曲折的山路攀爬,每每遇到急弯,我们的心便一下子提到嗓子眼。然而,驾驶员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减速和鸣笛的时机,这些操作显然已经成为他的肌肉记忆。

“站里只有他一个驾驶员,”站长打趣道,“拉人的时候不多,拉菜和快递的次数可不少。”车里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窄路的尽头出现了一座蓝色的小楼,这就是值班官兵的生活营区了。“老黑”“大黄”这些不穿军装的“巡逻哨”先于山上的官兵迎了出来。看到我们穿着军装,它们既不咬也不叫,而是扑向站长,亲昵地蹭着他的裤脚。

放眼望去,四周郁郁葱葱的山头被水雾层层包裹着。“山里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一年到头几乎都是这样的景象。”站长补充道,“虽然环境有些艰苦,但大家已经习惯了,早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带我们走进宿舍楼的,是去年才分配到站里的干部小张。他边走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情况,那神态、举止,俨然已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老高山”。他随手一指柜中的专业书籍和备考资料,笑道:“与我同宿舍的大学生士兵阿符,心中一直怀揣着军校梦呢。”

正聊着,阿符推门进来。他从山顶的值班点一路跑回来,汗水顺着年轻的脸颊流淌着。简单聊了几句后,我问他:“如果考上军校了,毕业后还想不想回来?”他略带腼腆地说:“刚入伍时是想驾驶战舰驰骋大洋的,但干着干着就离不开这里了。”这时,我看见一旁的班长老孙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大家热情的交谈中,我们得知阿符和小张是前后脚来到站里的;老孙已经是入伍15年的老兵了,他精通雷达操作维修,带出了很多技术骨干。

停留片刻,我们继续向山顶攀去。抬眼望去,近300级的石阶蜿蜒向上,仿佛在提醒来访者: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领略到这座藏在峰嶂之中的雷达站的全貌。拾级而上,我们一行人终于穿过云雾到达顶峰。在官兵日夜坚守的战位上,我们尽览山与山的相望、峰与峰的连通,天地广袤,触目无垠。

身旁,两条细细的钢索在凌厉粗犷的山风中颤抖着,滑轮在支架上不断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这是几十年前建站时用来运送建材的。”老孙不急不缓地打开了故事的匣子,讲述起过往的历史来……我突然真切感受到:栖身深山的雷达站,与它所扎根的这片连绵群山同样伟大。这个站点背后,是代代官兵前赴后继、接续建设的身影。这份努力,凝聚了人定胜天的信念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立在风中,俯瞰脚下的漫山翠绿,我仿佛领悟到官兵豁达胸怀的来源。站长、老孙、小张和阿符,他们拥有的那些同龄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与视野,将在他们各自的生命中筑起高峰,让他们更加勇于面对挑战,战胜各种困难。

下山时,我们与山上的官兵挥手致意,随后车子缓缓驶离,再次融入那片连绵的翠绿之中。透过车窗,我不经意间瞥见那棵曾出现在绘画上的青松。它庄严而笔直地屹立于山间,宛如一座威严的界碑,又似一根高耸入云的天线,更像一位默默坚守的老兵。它静静伫立在那里,见证一茬茬年轻官兵的到来,也铭记着那些渐行渐远的青春身影。

我想,眼前的山峦,对这群“高山水兵”而言,难道不是他们心中的另一片大海吗?那常年萦绕的水雾,恰似大海不停翻滚、生生不息的浪涛。想到这里,我心中忍不住涌上深深的感动,为高山上每一份坚守,也为这片翠绿的深海。

(本文刊于2024年11月25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