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东坡海南行舆图》:我本儋耳人 融入海南

旅游资讯 8 0

《海南日报》2024年12月8日A08版

跟着东坡去打卡丨东坡书院:启琼崖文脉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心怡

居儋三年间,东坡设帐讲学明道,敷扬文教,开启琼崖文脉。近千年后,东坡书院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旅游胜迹之一。

“学校大门”前,是宽阔的荷花池,门前的“东坡书院”四个大字,由清代举人张绩所作。

走进院中,人随景动,一座名为“载酒亭”的亭子映入眼帘。载酒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翘起,呈欲飞之势。亭内四周廊板上刻绘着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其中东坡与春梦婆的故事最是引人注目。“有一天东坡走在路上,看见这个老妇人提着竹篮给家人送饭,东坡便调侃道:‘云鬓蓬松两腕粗,手携饭榼去寻夫。’没想到老妇人不客气地回应道:‘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这让苏东坡深感惊讶……”载酒亭内,保安廖福贵可是个“名人”,他不仅能以导游身份向游人讲述这些故事,还能背诵东坡诗词,可见东坡文化历时千年仍在影响“学生”。

穿过载酒亭,便到了东坡书院的前身——载酒堂,醒目的“先生悦之”牌匾高悬正门之上,东坡、其子苏过与学生黎子云的塑像立于门内,微风拂过,细细聆听,耳旁似有悠扬的读书声掠过。

载酒堂是东坡当年以文会友、启迪教化的地方,是这所学校的“课堂”,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取《汉书·扬雄传》“载酒肴从游学”之义。从此,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正如元代《重修载酒堂记》记载:当是时,人皆化之,文学至今而盛。

跟着东坡去打卡丨东坡书院:启琼崖文脉

当年的儋州百姓,是真喜欢“男神”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邱江华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此诗句出自苏东坡离开海南前所作的《别海南黎民表》,可谓是他深刻融入儋州生活的真实写照。

成长于蜀中耕读之家,苏东坡自然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看到当地大量的荒地无人开垦,他写下《和陶劝农六首》,劝导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利尔耡耜,好尔邻偶。斩艾蓬藋,南东其亩。”诗中,苏东坡鼓励百姓,如能“听我苦言”,则会“其福永久”。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人民逐渐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苏东坡不仅在儋州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起了桄榔庵自住,还与张中、黎子云兄弟等人一起出资建起了载酒堂。民国《儋县志》云:“宋绍圣时,苏轼被贬至,与乡人黎子云等相友善。尝携酒会饮于堂,故名‘载酒堂’。”

建此堂并非只是为了聚会饮酒,而是为了承担一项更重要的功能——教育。史书记载,载酒堂前有半月池,大门外有莲花塘,面积十余亩,花时美观,“每年收塘租以充学费”。可见载酒堂当时不仅是学校,而且可能是一所免费的学校,其经费来源为莲花塘的租金。

此外,苏东坡还自编讲义,讲解四书五经等著作,“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推动海南求学崇文之风日渐兴盛。

在海南生活期间,虽然条件简陋,但聪明的苏东坡时不时会搞点发明创造,给贫乏的物质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海南当时不产墨,但松树很多,苏东坡就自己动手用松树制墨,得到大大小小的好墨500丸,以及加入胶漆的墨数百丸,足够其日常所用,多出的墨丸,他还慷慨送人。

居儋三年,苏东坡不仅与当地的文人谈诗论对,还乐于与当地的平民百姓包括老人、小孩交谈交往,他的诗作中出现了“符林秀才”“王老”“春梦婆”“口吹葱叶的小童”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遇赦返回内地时,乡亲们纷纷前去送行,拿着土特产相赠。

为老百姓做了这么多,又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大家又怎能不喜欢这样的“男神”?

当年的儋州百姓,是真喜欢“男神”

东坡小剧场

标签: 海南 东坡 黎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