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运城历史悠久,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山西全省第一。让我们去提前体验那些河东文化里的浓浓年味。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古蒲州(今永济市)而得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期民间称“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是我国古老梆子腔剧种之一,被誉为“梆子腔”鼻祖。
其表演特点鲜明,火爆奔放,宽大有力,舒展明快,注重做工。尤其是擅用特技表现人物,属于难度较高、观赏性极强的戏剧。
绛州鼓乐
“北岸的棍,西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铙得欢,八庄的锣鼓震破天”。绛州鼓乐,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曾多次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绛州鼓乐起源于初唐,千百年来一直是当地民间社火中的主要项目。表演时,鼓乐齐奏,歌舞欢腾,在一声声震天的鼓声中,赏绛州鼓乐,奏响了新年新篇章。
稷山高台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鼓舞,汇集了音乐、武术、戏曲、杂耍等民间艺术元素,具有“高、奇、险、绝”的风格特点,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高台花鼓表演通过演员单打对打,表现劳动人民欢天喜地闹新春的喜庆气氛,鼓点激越,节奏流畅,以“金字塔”为造型,演员们顺次完成“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数个高难度技巧造型,预示着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稷山高跷走兽
高跷走兽是将走兽、人物和典故相结合,表演者脚绑木跷,腰缚兽皮,前系兽头,在乐曲锣鼓声中边舞边行进,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时两人脚踩高跷同演骑兽状,伴随着鼓乐声列阵行进,气势宏伟,极富乡土情趣,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表达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闻喜花馍
在闻喜县乃至晋南多地,居民过节、嫁娶,花馍必不可少,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闻喜花馍作为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代表,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的品类、质朴精细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深深地感染着人们。
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制作需要经过十余道主要工序,2008年,“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在中国四大名砚中,澄泥砚相对其他三者,独具特色,制作工艺更难,得来更为不易。
永济惠畅土布制作技艺
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工序复杂,从采棉到上机织布要经过72道工序,编织出的图案也蕴含着许多美好的寓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工艺价值,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稷山螺钿漆器
稷山螺钿漆器是漆器制作的一种传统髹漆技法,这一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历史始源于夏商时期,发展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繁盛于唐宋期,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稷山螺钿用料讲究,采用天然大漆、螺钿(软、硬)、金、银、木、纸等原材料,制作出的产品外观古朴雅致,构造精细,漆面光洁,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图案清新高雅,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
- 来源:运城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