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雕雪塑最前线·记者蹲点记】造雪团队施展“神奇魔法”,15万立方米白雪加紧赶制中

旅游资讯 7 0

日前,位于太阳岛景区前广场的哈尔滨第37届太阳岛雪博会首个雪雕作品“雪人先生”正式亮相,迅速成为冰城一大热门景观。当人们在为壮观的雪雕赞叹时,总会有人想知道,天然雪不能用,那雪雕的“原材料”是怎么来的?9日,记者来到太阳岛雪博会制雪场地蹲点,现场见证造雪团队的“神奇魔法”。今年,他们的任务更加艰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加紧造出数量创新高的15万立方米白雪。

确保用水达饮用级别

+守望低于零下10℃的冬夜,

是造雪者的“秘籍”

天然雪难以用来做雪雕,不仅供应量难以保证,更因为质地过于绵软而无法满足雕刻需求。人工造雪则可以保证质地统一,且更容易压实成块,成为制作雪雕的最佳选择。人工造雪,纯净的水和寒冷的天气缺一不可。

入行16年,雪博会制雪组班长孙超每年入冬后,就要守在造雪一线。“现在白天的气温超过零下10度,有些高,不适合造雪。不造雪时段要定时检查制雪机和水管,确保晚上造雪的质量——一旦雪里出现黑色杂质,其所在位置就会因容易吸热导致融化,影响雪雕美观。”孙超告诉记者,为此,用于制雪的水不能有杂质,要净化后达到饮用级别。“今年雪博会用雪量大,我们把原来的长60米、宽30米、深1.5米的净化水池的长度增加到80米。因为不断循环,净化水池里水不会结冰,确保我们制雪用水。”

依据经验,持续稳定在零下10℃以下的气温,才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高品质雪。为此,孙超和同事们每天都紧盯天气预报,并实时查看现场的温度计。“每天晚上,我们就守着这十几台制雪机。这16年,制雪机都换了三茬。那边红色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黄色的是2003年前后买的,也有20多年了。现在的主力制雪机,是这些绿色机器。”

进入雪博会用雪高峰期,每天从18时许到凌晨,孙超和40多名制雪工作人员两班倒,24小时守护着制雪机,全力保障造雪品质。“白天有时候不造雪时还觉得累,到了晚上机器一响,立刻就精神了。”

“防戗风”、“查冻管”、“保电”,

是制雪者必备的“打怪”技能

今年,哈尔滨雪博会计划用雪15万立方米,较去年12万立方米增加25%。但今年哈尔滨降温较晚,这就意味着孙超和同事们每天必须要保证至少5000立方米的造雪量。而在寒冷的天气,既是造雪的必备条件,也是不利因素——低温下,每天要定时巡检设备。

记者发现,在混杂着冰雪路面和多处矮坡的制雪场跟上孙超检查设备的脚步很难,因为稍不注意就会滑倒。这样的路面,孙超已经走过无数次。“设备戗风、管线内结冰和断电,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孙超告诉记者,设备戗风是指风向变化,导致制雪机逆风喷雪,雪喷不出去就会把机器埋住;水管内结冰,则会供不上水……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断电,这将严重影响制雪进度。因此,他们除了定时检查水管是否存水、堵住,监控用电设备,还要时刻关注风向。晚上,造雪设备开启后,造雪组每人轮流值班1小时,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巡视。工作时间长了,他们甚至能从机器转动的声音中判断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最累的肯定是戗风。一台设备近千斤重,就算是借助冰雪路面,想转动它调整方向,也很困难。没办法,只能硬上,必须得保障设备安全和制雪量。”孙超告诉记者,20多个值班人员要转动十几台机器完成转向,需要一个多小时。有时候刚完成转向,天亮了气温升高,只能停止制雪。“眼瞅着雪博会开幕临近,希望气温能再降一些,让我们每天能制雪的时间更长一点”。

事实上,高寒天气下晚上值班1个小时,制雪组队员无论把自己武装到多厚,也能冻透。回到屋子里,热空气刺激下皮肤痒得难受,不少人会得冻疮。孙超说大家都习惯了,“我们看到雪博会越来越被人关注,希望家乡的美景让更多人看到。”

采访近尾,夜幕降临,温度达到要求,制雪组开启制雪机,机器轰鸣,雪花在天空飞舞飘散。近在眼前,孙超和同事们的身影却有些模糊。

记者了解道,经过一夜忙碌,场内会堆砌3米高数10米长的约有5000立方米的雪堆:天亮后,铲车和卡车会将纯白无暇的雪运到各个雪雕现场;接下来,再经过压实,专业的雪雕雕刻师会将堆积起的雪坯变成美丽的雪雕作品……

据悉,今年哈尔滨第37届太阳岛雪博会计划建设265处雕塑,较去年增加23个。相信在孙超和同事们的“保供”努力下,游客和市民们将在今年的雪博会上,欣赏到更多更好的雪雕作品。

实习生 何睿 记者:李木双 文/摄/视频

编辑:马云鹏

标签: 白雪 魔法 冰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