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进学堂︱走进贵州历史文化街区——贞丰篇(下)

旅游攻略 8 0

老建筑里的新生活

两湖会馆是古城里的又一地标建筑。

两湖会馆。张涛 摄

这是一座呈阶梯式,由前、中、后三殿组成的四合院硬山顶建筑。高耸的白色牌楼透出威严感,走进去别有一番洞天。从前殿沿石阶直通中殿,再上台阶,直通后殿。前殿后部有面向中殿的戏台,戏台前有庭院。登上高高的台阶,坐在中殿的廊道上,正好俯瞰整个戏台。明清时期,两湖商贾聚集于此,戏台之上,唱念做打,锣鼓喧天;戏台之下,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一派热闹景象。如今,这里被打造成为珉谷艺术空间,接续举办了多场文化艺术展览。

凤山学宫

古城之中,焕发新生的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二元帅府,经过保护性修缮被打造成凤山学宫,在这里可以聆听国学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珉球书院,被打造为社区图书馆,孩子们可以通过提交读书心得获取积分兑换礼品,古城的韵味日益浓厚。

与古城相伴的还有古树。

在一棵蓬勃生长的古榕树对面,坐落着一座古宅,房间的墙壁上悬挂着展现贞丰风土人情的大幅照片,在这里我看到了古城的过往。有展示陶艺制作、布依族染布等传统技艺的,还有反映布依族婚俗、布依族祭祀等传统文化的,以及一些市井生活如修鞋、卖货情形的。除这些黑白色的老照片,室内还陈列着一些农耕用具,大大小小的石磨盘斜靠墙角,鸭箩、烤火笼放置屋内。

少数民族使用的茶篓颇为独特,茶篓开口很大,因造型形似坐着的猴子,又被称为“猴子篓”。旁边附着的介绍说,“用以盛装俗称撑破罐的粗茶叶,此茶为自饮茶,不能待客用。”自饮而不是待客,透出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朴实。

室内火塘上悬吊着一个竹编的长方形竹篮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叫竹吊坑,是当地少数民族烘烤食物的器具。原来,以前人们加工粮食主要靠水碾等工具。谷物不干,碾出的米不饱满,且水碾是排队碾米,故而需在竹吊炕上先烘干谷物。

当夕阳落下,霞光遍洒在古老的街道上,看着那些半人高的铺台,仿佛又听到了嗒嗒的马蹄声从远处走来。巷道中,不时遇到身着传统布依族服饰,头戴浅蓝色的布帕或是蓝黑相间的条纹土布的老人。她们在古城中留下的背影,构成了我眼中最美的古城风光。

策划 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