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深化地名服务 赋能乡村振兴

旅游资讯 4 0

为进一步深化乡村地名文化建设,提升乡村地名信息服务,赤水市着力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效能,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赤水全景(王怀茂 摄)

该市充分发挥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乡村著名行动”作为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重大事项。由民政牵头,公安、住建、自然资源、文旅等17个单位及各乡镇(街道)协同推进实施,形成工作合力。将丙安镇古景社区、元厚镇桂圆林村作为赤水市“乡村著名行动”先行试点村(社区),依托赤水市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契机,充分发挥优势,不断擦亮地名文化名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将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赤水市大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赤水市丙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保护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

坚持以文著名,留住乡愁记忆。该市进一步摸排自然地理实体、道路街巷、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公共服务设施名称现状,重点梳理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并建立台账,规范地名命名。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程序,指导乡镇(街道)开展不规范地名排查,按程序进行审批命名、备案和公告,通过“著名”,让赤水地名从“命名”到“扬名”。该市积极发挥地名传承地方文化功能,将赤水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色、经济社会发展元素融入地名命名中,充分展现“中国竹都、丹霞之冠、千瀑之市、桫椤王国、长征遗址、长寿之乡”等赤水人文特色和城市个性。深入解读地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人文价值,诉说乡音,记住乡愁。

丙安镇一角(任杰 摄)

创新地名应用,助推乡村振兴。通过积极深入挖掘、整合和利用地名文化资源,推进地名文化与旅游相融合,赋能赤水旅游产业发展。借助丰富的河运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非遗文化打造了赤水丹霞旅游区、元厚红军渡口、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为提升本地优质农副产品地名文化内涵和产品竞争力,培育了“赤水金钗石斛”“赤水晒醋”“赤水乌骨鸡”“赤水龙眼”“赤水楠竹笋”等“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公共品牌,让地名文化产品赋能乡村振兴;以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为主要平台,“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系统”为辅助,引导群众在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百度、高德自主上传道路街巷、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农家乐等地名信息455条,不断深化乡村地名信息应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春燕

编辑 陈颖

二审 潘树涛

三审 唐正平

标签: 乡村 地名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