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纪念雨花台组创名100周年暨雨花台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南京六合米家洼雨花石地质公园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领域、藏石赏石界人士参加,还举行了“雨花台组”创名100周年巨型纪念石揭幕仪式。
研讨会上,90岁王泽九的发言干货满满,生动翔实,这位全国地质领域泰斗级人物,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秘书长等职,长期担任全国地层委员会的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
王泽九说,“雨花台组”中的雨花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镇一带,这些雨花石大多产于新近纪雨花台组砂砾层里,其原岩来自古长江两岸地层,其中玛瑙雨花石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在岩浆活动后期,所形成的低温热液中富含有大量二氧化硅溶液,当这些热液流入喷发过的火山岩时,就会在火山岩里的孔洞、裂隙处聚集起来,形成了原生玛瑙。之后,再经过风化剥蚀、河流搬运,在南京附近沉积下来,就形成了今天的雨花石。“‘雨花台组’的研究,对探讨长江两岸,特别是南京地区新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这次会议的召开也会对发掘和展示雨花石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雨花石地质公园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专程从北京前来的中国观赏石协会霍雅琴副秘书长表示,“雨花台组”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地层单元,不仅是研究地质历史和环境变迁的重要地层,也是链接自然与文化、科学与教育的重要桥梁,“‘雨花台组’自1924年创名以来,吸引了众多地质工作者进行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但截至目前,对这个地层单元的认识仍存在一些争议。建议未来能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不断加强对这个特殊地层单元的系统研究,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如岩石学、地貌学、古生物学),以及区域的对比研究(如长江流域不同区段的同期砾石层)等,为建立这个砾石层的地层层序序列,准确揭示雨花台砾石层与长江形成、演化的关系,提供更为扎实的研究支撑。”
江苏省地质学会秘书长詹庚申受常务副理事长祖耀升委托致辞,他说:“这100年,是地质科学探索不断深入的100年,也是’雨花台组’地质遗迹价值不断被认知、被珍视的100年。如今,雨花石地质公园的‘雨花台组’作为南京地区保留的唯一矿坑遗址,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史书,默默地记载着地球的沧海桑田,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变迁。也正因如此,这里荣获了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科普研学基地’称号,这是对雨花石地质公园在地质科普教育领域取得成绩的高度认可。”
中国观赏石协会高级顾问潘正勤以“非遗文化历史传承”“科学精神不断探索”“集聚资源循序建设”“产业支撑持续发展”为切入口,为雨花石地质公园建设与‘雨花台组’地质遗迹保护并驾齐驱,为六合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助力。
研讨会的学术交流触角广泛,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钱迈平建议,划出一定的保护区,禁采砂矿,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如在地质遗址建科普基地、小型地质博物馆、地质展览馆,把周围邻区的旅游资源整合串联起来,吸引游客。
江苏省土地学会副秘书长潘道宏发言说,上半年,经南京市国土学会推荐,雨花石地质公园被省土地学会定为第五批江苏省土地科普基地并授予牌匾。这是省土地学会探索矿地融合,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的又一成功案例。
周荣根、束有春、戴康乐、张澜涛、刘建东、周晓丹也分别作了发言。他们认为,地质遗迹与文化遗迹的诞生相辅相成,对“雨花台组”和雨花石的研究要注入文化元素,结合“两山理论”推进。在文化与地质遗产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使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相互交融。
雨花石地质公园董事长王道林则向社会发出《保护雨花台组 赓续长江文明》的倡议,在精心保护雨花台组遗址的同时,秉持科学、创新、可持续的理念,充分利用其独特作用与价值。从文化旅游角度来说,整合周边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打造以雨花台组遗址为核心的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在学术研究领域,加强对雨花台组遗址的深入挖掘与研究。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科研基地,为考古、历史、地质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实地考察场所。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指导,中国观赏石协会观赏石文化策划咨询设计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江苏省土地学会、南京雨花石协会主办,雨花石地质公园承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