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贵芳
相比名山大川,于都罗田岩显得过于朴实,甚至有些孤独。
它不像泰山那般雄伟,也不似黄山那样奇绝,即便在于都,跟莽莽苍苍、气势磅礴的雩山以及山石层垒、奇峰孤耸的屏山相比,罗田岩也略显黯然,既无林茂草丰的幽深,亦无高耸入云的峻拔。
然而,它却是一座镌刻着千年文脉的丹崖,一座凝聚着君子风骨的绝壁,一幅见证了历史沧桑的丹青。
一
“叮,叮……”一声声刻凿声,在罗田岩的丹崖峭壁间回响,在北宋嘉祐八年五月十五的午后回响。
阳光穿过葱郁的叶隙,照射在赭色的丹崖峭壁上,簌簌飞落的粉尘布满金光。崖下,站立着虔州通判周敦颐、雩都知县沈希颜、卸任知县钱柘和雩都隐士王鸿。
谁也无法预料这次刻凿意味着什么。对周敦颐来说,只是在摩崖石刻首发一篇文章;对沈希颜而言,只是日常工作的一桩雅事;而对王鸿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心灵映射。
然而,真正的影响正在于它悄然无声的深邃,最终成为世人追敬的丰碑。
当最后一个凿音消散,雄健的笔画如刀削斧劈,千古名篇《爱莲说》,就在这看似寻常的午后,看似寻常的岩壁,横空出世。
这篇百余字的散文,一经问世,便震古烁今,成为千古绝响。不光是其结构严谨,笔意超越;也不光因其“借影”自然,以莲自喻;光其倡导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君子品质和清廉精神,便成万世标杆。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里,有谁像周敦颐一样,把儒家的君子之风,写得如此具象而迷人,让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人格光辉?
承载着这样一篇千古名篇,罗田岩便超越了地理界限,获得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化坐标上有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它刻下的,不仅仅是对莲花的赞颂,更是对理想人格的深刻探索。其背后潜藏的文化厚度,犹如一股深沉的河流,承载着千年来世人对美好品格的追求与向往。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周敦颐的仕途毫无出彩之处,半生仕宦生涯,拥有的最高权力,不过区区一州“通判”。跟其他圣贤相比,其著述亦不算丰厚,不过区区几万字。然而,他那烛照千年的思想,分明是一片卷起雪浪的海域。
中国摩崖,不计其数,周敦颐为何独独把其最具光辉的哲思献给雩都,献给这片并不恢宏的丹岩?有说是因了赵抃,有说是因了“虔州盐改”。我更愿意认为,他是因了王鸿。
跟周敦颐相比,王鸿的仕途更不值一提,甚至都没真正走上仕途。这位王羲之的第二十四世孙,不仅博学多才,更承先祖遗风,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在乡试中夺魁,被举荐至京城太学,再荐省试第一,却因一字之误而被黜。
对于求取功名的学子来说,这应是致命打击。但王鸿不哀不怨,如其书法一般洒脱,淡然一笑,便把仕途放逐天山,回到家乡,在城南四十里的小溪香台山筑室隐居,以“需岩”自号,并作《囷铭》以示其志,言“廉则易足,贪则无厌”。
虔州知州刘彝爱其才华和品德,聘其主管郡校博教学,王鸿不出任。雩都县令张宗谔三顾茅庐,诚恳登门请其出山做官,他亦婉拒。张宗谔求之不得,叹惋不已,在城西建“望需亭”,以示景仰。
“余独爱莲”的周敦颐,在南赣之地遇此“中通外直”、淡泊名利的隐士,怎会错过。两人在罗田岩谈起先天之学,十分投契,浑然忘归。周敦颐当场赋诗一首《游罗田岩》,赠予王鸿:
“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
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
这是一代哲人对王鸿品格的高度赞赏。王鸿深表谢意,回赠诗句:“临别溪头承诲嘱,此心当为圣贤求。”与其说这是两个文人的诗歌交流,毋宁说是两位君子的人格碰撞。
那一瞬,君子之间的惺惺相惜,思想领域的精神契阔,让罗田岩如许超脱世俗,如许“香远益清”。
二
从此,多少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或凝望,或沉思,或击节赞叹;多少理学大家在此讲学,或论道,或传经,或启迪后学;多少英雄豪杰在此感怀,或抚今,或追昔,或立下誓言。
朱熹,宋代理学集大成者,询灾情来到雩都,一边了解灾情,一边在罗田岩的濂溪书院讲学。追思周子遗风,朱熹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在石壁上镌刻下“居然仙境”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不仅是对罗田岩山水灵性的赞美,更是对周敦颐等先贤学术精神的致敬。
明正德年间,罗田岩有了跟中国思想史的又一次辉煌际遇。王阳明得知弟子何春重建濂溪阁,开辟“观善岩”,大开罗田岩的理学源流后,大为赞赏,在此奋笔疾书“观善岩”三字,并题《小序》:善,吾性也。曰观善,取传所谓相观而善者也。
王阳明何其高明,一语道破人性之善的妙旨。他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真正的善良,来自内心的觉醒和行动的实践。通过观察和实施善行,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臻于至善。
在赣南,王阳明对雩都情有独钟。他不仅亲自在罗田岩濂溪书院讲学,就连离任江西,下的最后一道命令也是关于雩都的教育,要求“务使人知礼让,户习《诗》《书》”。而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一大批于都学子,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雩都“理学五子”。
对于这五位大儒,我更愿意称为“理学五君子”。他们承先师之志,讲学立说,广收弟子,传播王学,且在人格上个个独具魅力。
何春从小意志高亢,不肯效法他人。开辟观善岩后,他每日与同道谈习阳明学说,寄兴于烟云水月之间,大有舞雩归咏之风。
何春的弟弟何廷仁任新会知县五载,坚持依法治政,以德化民。调升南京工部主事后,他掌管专卖,注重市价公平,榷芜湖税,不私一钱。百姓树碑记载其德政,并绘生像以纪念。
黄弘纲对王阳明,几如父子之情。王阳明在大余辞世,他悲恸万分,亲送恩师灵柩回余姚安葬,如孝子一般守墓三年。在汀州任上,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一时“案无留讼,野无遗奸”,人称君子典范。
管登更是两袖清风,致仕十余年,家中一贫如洗。其母去世,竟买不起棺木,幸得亲友资助方完丧。服丧三年,他悲伤致疾而亡,临终对弟子说:“吾历官十二年,故我犹在,或可见阳明先师于地下矣。”
袁庆麟曾被督学邵宝聘请主持白鹿洞书院,赣州知府吴珏也曾聘请他设教郡学,但他都一一婉拒,一心扑在心学研究上。他去世后,王阳明悲痛不已,亲自撰写《祭袁德彰文》,赞“虽其精力既衰,而心志迥然不群矣”。
这是一群多么可贵的君子,他们穷其一生,孜孜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用毕生行动构建自己的精神体系,他们播下的“良知”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
三
若说周敦颐赋予罗田岩的是超然物外的哲思,王阳明给予罗田岩的是深邃睿敏的理趣,那么文天祥则赋予了罗田岩坚毅不屈的英魂。
南宋末年,在雩都城郊大败蒙古兵的文天祥,策马来到罗田岩。戎马倥偬之际,他因何而来?我想,多半因了岳飞。
在中国的文化史册中,文天祥和岳飞颇为相似。他们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成就,更在文学上有着深远影响。那副铮铮铁骨,那腔忠贞报国的热血,连同他们的著名诗词《满江红》《过零丁洋》,染红千年史册。
绍兴年间,岳飞奉旨征剿据守在于都银坑固石洞的农民起义军,两度登临罗田岩。临别之际,寺中僧侣请他赐字留念。岳飞沉思片刻,挥笔写下气势雄浑的“天子万年”。这四个楷书大字,承载着他对江山永固的深切祈愿,映射出他对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无限憧憬。
然而,这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在离开雩都九年之年,却被他祈愿“万年”的天子,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一代忠魂,终究错付。
凝视着丹崖上气势雄浑的四个大字,文天祥应感受到了激荡的报国情怀。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当国都临安沦陷,皇帝和太后被俘,文天祥虽知南宋气数已尽,却毅然扛起抗元救国的大旗,变卖家产,招募义兵。
想到这些,文天祥心绪难平,挥毫泼墨,将“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靖共尔位,正直是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刻于濂溪书院右侧的崖壁之上。
这几句诗,源自《诗经》的不同篇章,意为:和乐平易而又厚道的君子,如同民众的父母;安于职位,与正直的人为伍;没有二心也没有忧虑,上帝将会关注着你。
两位民族英雄的心灵在此交汇,用铮铮铁骨,诠释着君子的另一种风骨。
即便山河破碎,文天祥仍然呼唤着君子品格,固守着君子之风。也正因此,当他被俘后,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他选择了以死报国,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气节。
一纸墨香,便已沉重。
而今,我站在罗田岩,看着文天祥和岳飞笔力千钧的题刻,心潮澎湃。从“精忠报国”到“留取丹心”,从“天子万年”到“岂弟君子”,每一笔都深深镌刻进了于都人的血脉与灵魂。金戈虽已远去,但那激昂的战鼓、壮烈的身影,却在这片土地上凝固成永恒。
他们告诉世人,君子不仅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更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舍生取义的英雄。
四
这种文化血型,经千年酝酿,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纯正的文化底色。
因此,当春风吹过,于都的革命运动被迅速点燃,这种坚贞不屈的报国情怀,成为明亮的一片红。一大批于都子弟响应号召,踊跃参军参战。全县近七万人参加红军,几乎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参军。特别是长征前夕,短短四个月时间,就“扩红”两万多人。
罗田岩下,是于都河。1934年10月的那几个寒夜,无数于都人民走上河堤,为亲人送行。他们的亲人,跟随着一支伟大的部队,背井离乡,投身于一次不可思议的、为了理想和信仰的远征。
历史铭记了宏大的叙事,但更触动人心的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
钟招子,一位伟大的母亲,将八个儿子送上漫漫征途。离别时,她叮嘱:“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从此,她的一生成了等待。年复一年的落日,剪瘦了她的身影。每当夜幕降临,她在老屋门前点亮一盏马灯,好让孩子们看清回家的路。直到去世,她也没能等到一个儿子回来。
有多少母亲如她一样,含泪送子参军,以为孩子一转身,就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却不知,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那一别,便是永诀。
有多少人没有回来?我不忍细数,我只知道,跨过于都河的一万六千余于都子弟,到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二百七十七人。那一路倒下的烈士,绝大多数连名字都没留下。
当我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看着碑文上“犹有数以万计之烈士,姓名无考,故有留白,喻其圣洁”的表述,抚摸着那些名垂千古的烈士名字,忍不住心底震颤。
这是怎样的家国大义,这是怎样的赤子丹心!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作义无反顾,什么叫做新时代的君子精神。
我忘不了那位百岁烈士遗孀段桂秀,新婚三天,丈夫王金长就参了军。离别时,丈夫留下一句“等我回来”的承诺。从此,段桂秀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人人都劝她改嫁,但她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这一守望,就是80多年,直到在烈士墙前找到那个让她牵挂一生的名字,她才终于明白,她的金长哥哥再也不会回来。那一刻,一个百岁老人无声的哭泣,让巍巍雩山也变得柔软。
还有那位名叫李声仁的普通渔民,红军渡河时,毅然召集乡亲们,悄无声息地把一艘艘渔船送往渡口。时光苍老,红心不褪,直到病危,他最骄傲的仍然是帮助过红军战士过河。
越是伟大,越是平凡中的不屈。终于明白,中央红军为什么选择在于都集结出发,因为这里的人,心怀家国天下,用无畏与牺牲,铸成了这片土地的坚韧与不屈。
穿越历史的洪流,于都河无疑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如诗如画,却又静静沉寂。它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小河流也能涌动出历史的巨浪。
它提醒我们,伟大的历史背后,总有无数默默无闻却意义深远的支流,正是这些支流,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五
静观岩前影,倾听千年声。历史,一路追寻至罗田岩,总要卸下行囊,驻足细品。
这是一座不高的岩崖,却承载着天地大义;这是一方小小的土地,却孕育着浩然正气。它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圣殿,更是忠臣义士的不朽丰碑;它传承着儒家君子之道的醇厚,更迸发着民族血性的炽烈;它镌刻着诗文的绝世华章,更谱写着家国大义的壮丽史诗。
它以一种独特的君子风范,将历史的脉络一一串联,铸就了一座永恒的文化圣殿。正是这平凡之中孕育的伟大,赋予了这片土地难以复制的深邃魅力。
君子雩阳,千古流芳。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