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素有“冬至大过年”的传统,今年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我们将迎来一年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
如今,在外奔波劳碌的高明人,依然保留着对于传统节日的执着,如拜祖先、“团圆”聚餐、吃濑粉、吃水榄……过冬至,高明还有哪些传统和故事?本期《高明地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高明人在冬至节气的仪式感。
冬至由来
始于周代
冬至历史悠久,起源于周代见制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冬至便为“小年”,秦汉沿袭周制,“冬至为小年”的观念得以流传。待到清代道光年间顾禄在《清嘉录》书写“冬至大如年”,冬至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而冬至作为节庆,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礼记·月令》在冬至日要求“君子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由此可见,在汉代冬至前后,朝廷上下会安身静体,商旅停业,边塞闭关,择吉日举行“贺冬”仪式。
濑粉与高明人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
到了宋代,过冬至成了大众的节日,民间私塾也会酌情放行,流传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的民谚。据《东京梦华录》描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过后不久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节。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将冬至与小年晚连在一起记载:“冬至,食鱼脍压阳气。是日舂粉及米,经年不蛀。十二月二十四谓小年晚,人家以酒馔、果品祀神,竹枝扫屋宇。”高明人在冬至时开始张罗,例如舂米预备过新年。在冬至那天,更合镇人们有吃水榄的习俗。
冬至习俗
茶果祭祖
古时冬至如何过节?《周礼·春官·神仕》有“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之说,而《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载“冬至节,祭扫坟墓”这一习俗。在古代农业社会,先辈们历经春耕、夏耘、秋收,劳作一年才得以获取平稳度过冬季的各项物资。因此,每到冬至,皇帝通过祭天荐太庙,老百姓通过祭祖等一系列祭祀活动,把劳动成果奉献给列祖列宗,感谢祖宗保佑以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邦兴盛。
餐饮店在制作濑粉。
在高明,许多老一辈人至今依然将冬至祭祖看作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要在这一天向逝去的先人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在过去一年的庇护。
一直以来,荷城人就有冬至拜神的习俗,其中,用茶果拜神的习俗流传至今。茶果的种类一般有圆球状、圆饼状以及圆饼带花边状,在荷城的菜市场里,都会有不同种类茶果供应,市民可根据自己的习惯来选购。而圆球状以及圆饼带花边状的茶果,也被市民称为“煎堆”。
在富湾片区,市民一般都会用圆饼状的茶果来拜神。富湾市民波叔说,油炸后的茶果是金黄色的,看起来有过年的喜庆。而且茶果是圆状的,寓意“来年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
除此之外,波叔回忆道:“以前小时候家里穷,只有冬至以及过春节的时候,家里的饭菜才会丰富一些,但也不能像现在那样丰盛。每年这时候家里的长辈就会做些茶果,让饭菜看起来丰盛些。”
冬至美食
濑粉水榄
在冬至,不少高明市民会吃汤圆,但也有许多市民都保留了吃濑粉的传统。在菜市场里,除了肉类、海鲜类档口之外,许多市民都走到熟悉的档口前挑选濑粉,以及购买香葱、鸡蛋、猪骨、瘦肉、鱼饼、猪肝等制作高明濑粉的原材料。
也有高明市民会在冬至这天,选择到濑粉店吃濑粉、买濑粉,或者买材料回家自己煮濑粉,作为冬至当日的午饭。市民谭姨表示,她自己做濑粉,一般是用猪骨瘦肉熬汤,将鸡蛋煎好切丝,准备好姜蓉、葱花、花生米、辣椒圈,然后用开水将濑粉煮熟。中午午饭时间,家人可以按照各自口味喜好,自己加汤加配料,热热闹闹,以濑粉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庆祝冬至。
在高明,也发展出濑粉宴等餐品。
在合水片区,冬至还会制作一道传统美食,型似橄榄的“大汤圆”——水榄。
以沙葛、红萝卜、半肥瘦猪肉、腊肉、冬菇、葱等为馅料,有些口味还会加入碾碎的炒花生,炒熟备用。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按7:3的比例,加入开水揉好粉团,分成适当大小的面团。把小粉团搓圆、捏扁,压成小碗的样子,塞入一勺满满的馅料,然后收口捏好,做成榄核样子。水榄既可以做成榄核型,也可以做成球型。用白萝卜丝为材料煮开一锅汤,汤底还可按个人口味加入鲮鱼肉、头菜等,放入水榄,水开后加入简单的盐作调味,一碗热气腾腾的水榄便大功告成。
虽然水榄制作材料和烹饪方法简单,但其味道鲜美,承载着更合人对家乡传统节日的浓厚情怀。
一碗热乎乎的美食,足以抵御万般寒冷。各家各户冬至的传统美食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温暖浓情。冬至岁至,美好如约而至!
文/高明融媒记者陈嘉懿
图/高明融媒记者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