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巷太平灯:传统民俗的现代演绎

旅游资讯 1 0

冰耘

近日,受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客家古城之邀,江西省南昌县“蒋巷太平灯”表演队参与“一夜鱼龙舞”系列活动,为当地民众与游客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传统文化盛宴。

南昌县“蒋巷太平灯”亦称“板灯龙”“板凳龙”,是柏岗山村后李自然村(花墙李氏)自发组织、且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一种乡间民俗,自古至今,预示着万世太平、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热闹喜庆之意。尤其是在过年期间,每家每户用板凳、灯笼、杉木棍等组成“龙身”,前后分别扎起龙头、龙颈(也称龙二)、龙尾贯穿一体,形成一条相对简易、腾空而起的巨龙,近千条板凳板板相扣、凳凳相连,以及在爆竹、焰火、喝彩声、赞叹声的衬托下,构成千人参与、千条板凳、千米长度、万人围观的浩大场面。

蒋巷太平灯历史渊源深邃久远。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当地龙冈书院八个学子同时中举,惊动宋理宗,亲题八字:龙冈书院 花墙世家。学生们和村民们为感谢恩典,也庆祝“八子登科”的盛事,逐举凳扎灯笼(“凳”同“登”谐音,有八子登科寓意,“凳”同“灯”谐音,有读书光明、前程远大之意)舞动起来以示庆贺。后来,由于蒋巷靠近鄱阳湖,不是旱就是涝,恰逢那几年蒋巷之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遭了旱涝灾害,村民们也自发组织舞起板灯龙来,所以千年“太平灯”由此而来。

蒋巷太平灯结构朴素灵活可行。蒋巷“太平灯”采用村民自家板凳,均由杉树木制成,因为该村自古就有“杉树李家”之称,村民就地取材,随时随地都可用,每条板凳2.4米长(古时候长度七尺二,象征着七尺男儿在一年24个节气中的劳作表现),每个板凳上安放三个竹制的圆柱形小灯笼,贴上一层薄红纸,在灯笼里点上蜡烛,或插上三支香,然后在板凳中间支起一根约80厘米长、直径15厘米粗的桑葚棍,祈祷柏岗山(三同音)村民三生有幸,三生万物,来年昌盛太平,预示好日子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蒋巷太平灯文化传承千古流芳。在蒋巷镇,“太平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深入民心的文化传承。它扎根于民间,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年幼的孩童到年迈的老人,都对“太平灯”怀着深厚的感情。许多家庭更是世代相传,将“太平灯”的技艺与精神延续下去。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升,该“太平灯”板凳和参与人员的数量逐年逐次增加,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数百条板凳连接,总长度达到了1000余米,参与人员加上管理、组织、指挥、安保、预备和演练人员接近一千人,包括外地来观摩的人员每次都在万人左右,可以用“声势浩大,热闹非凡,无比震撼”来形容。

据了解,2024年11月,南昌县“蒋巷太平灯”已入选南昌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蒋巷太平灯作为南昌县的非遗民俗瑰宝,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了精彩的演绎与传承。它不仅是蒋巷群众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蒋巷“太平灯”这颗璀璨的明珠将继续闪耀光芒,为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赣籍知名作家、音乐人,南昌县蒋巷镇三房六支李氏理事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