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特色浓·文旅融——乌鲁木齐加快推动乡镇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发展

旅游资讯 1 0

在米东区长山子镇湖南村福寿居艺术馆,游客在参观画展。 (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即将成熟的草莓。(全媒体记者郭军鸽 通讯员孙全龙摄)

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生机勃勃的盆栽蔬菜。(全媒体记者郭军鸽 通讯员孙全龙摄)

达坂城区阿克苏乡骆驼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全媒体记者史传芝 通讯员加尔肯别克·特尼斯别克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郭军鸽 贾梦妍 牟敏 史传芝)“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乡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

如何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充分发挥乡镇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

沿着时间坐标回望,从达坂城区阿克苏乡的骆驼养殖到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的果蔬种植,从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镇的生态研学到米东区长山子镇的艺术名村……

乌鲁木齐不断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突出“一镇一业”发展导向,让涉农区县的一个个乡镇找准切口、因地制宜,努力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乌鲁木齐精准画像,引导涉农区县乡镇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逐步实现产业旺起来、农村富起来、生活好起来。

养殖领跑提升专业化

乡村产业振兴,“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

走进达坂城区阿克苏乡阿克苏村,“现在一天能挤十几公斤驼奶,差不多可以卖两三百元。”村民也里赛力克·努哈依说。

特色产业兴旺,资源禀赋是后盾。骆驼驯养在阿克苏乡有着多年的传统。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有白刺、梭梭等,为骆驼这一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特有的畜种提供了天然的生长环境。

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曾经养羊的也里赛力克·努哈依也转行养起了骆驼。

“骆驼养殖成本低,还可以产驼奶、产肉、产皮毛,浑身都是宝,而且还不用考虑转场放牧,效益很好。”也里赛力克·努哈依说。

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乌鲁木齐涉农区县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充分依托和挖掘当地自然资源,找准特色,擦亮金字招牌,努力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把特色优势产业选好、培育好,阿克苏乡依托资源优势,推动骆驼养殖产业走向多样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力推传统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奏响一曲有特色、有活力、有成效的乡村振兴“新牧歌”。

“天气、圈舍环境影响骆驼产奶量。养殖户个人散养,产奶量相对低一些,收益也会少一些。”阿克苏乡畜牧兽医站站长依力肖堂说,考虑到这些问题,他们经常走进养殖户家中,为养殖户答疑解惑,宣传引导养殖户科学化养殖。

在阿克苏乡,共有4个养殖骆驼的专业合作社。阿克苏乡党委、政府还建设了可容纳800峰骆驼的养殖基地租给企业运营。

“这里建有标准化圈舍,根据产奶母驼产奶量等,我们将青贮、苜蓿、豆腐渣、精饲料等科学配比,提高驼奶产量。”基地负责人孟繁星说,目前,基地在圈骆驼200峰,其中产奶骆驼约100峰,一峰骆驼日产奶量可达3公斤。

企业助力让骆驼养殖产业“更上一层楼”。眼下,农牧民每年付租金,将骆驼养在基地,不仅提高产奶量,也能享受基地饲草料保供、驼奶保收等服务,搅拌机、装载机、撒料机等设备也让农牧民投喂骆驼便捷不少。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助力的方式,让牧民送骆驼进圈,通过专业团队指导的方式,推进骆驼养殖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转变,不断增加骆驼附加值,促进养殖业发展、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孟繁星说。

多元布局打造特色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色”总是因差异而产生。

在乌鲁木齐,涉农区县紧紧依托自身实际,精准辨识、精准赋能、精准施策,把地域元素发掘出来擦拭一新,让越来越多特色乡镇在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脱颖而出,形成了典型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

临近岁尾,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的一座座温室大棚里,进进出出的游客让这里热闹起来。

在板房沟镇八家户村生态休闲农业园二期的草莓种植大棚,绿油油的叶子下挂着一个个成熟的草莓。

“我承包了8座温室大棚,平均一座大棚能产出4吨到5吨草莓。”种植户唐凯说。

唐凯所使用的温室大棚均是全钢结构,后墙采用五层保温结构,“保温效果特别好,适合草莓生长,预计一个棚收入在10万元左右。”唐凯说。

不远处的蓝莓种植大棚里,一株株以盆栽形式种植的蓝莓树枝叶繁茂,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我们根据前期市场调研和村民意愿,从青岛引种的蓝莓。”八家户村村委会主任李进说,今年,由村里在生态休闲农业园先进行试种,成功后再推广。

凭借得天独厚的土、光、热等自然条件,目前,八家户村生态休闲农业园一、二期的64座温室大棚里,种植有草莓、蓝莓、有机蔬菜等重点特色品种。

“通过多元布局,发展特色,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李进说,仅64座温室大棚预计就能为村集体增收近100万元。

板房沟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通过持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找准切口、因地制宜,在各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

“大棚里种植的盆栽蔬菜,每年能够进行8个生产周期,单个温室大棚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在板房沟村种植盆栽蔬菜的刘爱珍说。

黑籽红肉的红心火龙果、散发清香的赤松茸、酷似红薯的红皮土豆……如今的板房沟镇,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产业形态更加丰富,特色品牌日益壮大。

板房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帆说,产业化发展有方向、明目标,有规模、显特色,才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持久竞争力。

深度融合做精差异化

冬季的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镇,田野、村舍被白雪覆盖,乡道两旁整齐排列的雾凇,外出觅食的牲畜成为“银装素裹”里的“田园水墨风情图”。

走进安宁渠镇的塞外水乡生态农场,豆腐坊里,一群孩子正通过研学的方式,了解“一粒豆子的旅程”;农场的有机草莓棚中,工作人员在为顾客采摘草莓;蔬菜棚里,有市民正学习如何打理黄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立足于此,乌鲁木齐各乡镇不断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紧盯市场、形成特色,打造高辨识度的乡村特色产业,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品质需求。

作为国家级生态农场、全国第一批命名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塞外水乡生态农场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用生态种植、养殖,不断吸引着采摘、游玩的游客和进行土地认养、动物认养的市民。

生态优美、气象万千的塞外水乡生态农场日益成为更多游客亲近自然的优选之地。人们在这里了解绿色乡村。

塞外水乡生态农场办公室主任张翠丽说,农场冬季在室内开展磨豆腐、做木工等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和游客体验农耕文化、感受非遗技艺,今年预计可接待游客8万人次。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安宁渠镇始终坚持把发展的关键放在特色产业上,围绕“产业富民、旅游兴镇”,支持一三产深度融合的生态农业,并结合各村和企业的特色种植、养殖情况,延伸采摘、乡村游、研学游等新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生态全域布局、乡村产业连片发展、乡村旅游串珠成链、乡村生活时尚潮流”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以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等为依托发展富民产业,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安宁渠镇打出乡村全面振兴“组合拳”,努力让这里成为创业致富的广阔天地,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创业、就业。

文化助力做强品质化

在米东区长山子镇,隐藏着一个别样的艺术村落——湖南村,这里有画家、书法家,还会不定期举行各种展览……

这几天,湖南村村民张建生的工作室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客人,有的是来切磋技艺的,有的是慕名而来观赏艺术品的。

张建生是米东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爱好书法和收藏的他,把占地面积480平方米的工作室,划分为工作区、展厅和收藏室等。

人们在这里品味文化乡村。

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乡村文化建设正是为乡村产业振兴铸魂。

目前,在长山子镇的推动下,湖南村正在打造的艺术馆、工作室有9个,涵盖影视创作、文学创作,雕塑篆刻、绘画书法、工艺美术和艺术收藏等。

在乌鲁木齐,为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看中了湖南村这个小乡村?

湖南村党支部书记代学勇直言,除湖南村悠久的历史格外引人注目外,和长山子镇对该村的定位、规划分不开。

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长山子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用好各村历史文化资源,尝试在湖南村大力开展艺术家入驻工作,以文化为引领,打造品牌。

“这是定位!”代学勇说,镇、村合力,不仅积极帮助艺术家们寻找适合艺术创作的工作室,入驻的艺术家还可享受租金补贴和村里文旅产业收入分红。

同时,镇上还积极对接村“两委”,全面优化研学、写生、商业、餐饮、民宿等旅游资源供给,打造成集吃、住、学、游、赏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艺术打卡地,让乡村文旅更聚人气,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润物无声的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乌鲁木齐涉农区县因地制宜,充分激活和利用文化元素,引领乡村振兴从“风景美”迈向“风尚美”,营造了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正如长山子镇注重统筹艺术人才引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组织建设,以湖南村为引擎,带动整个长山子镇文旅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代学勇说,打造历史文化艺术名村,归根结底就是让乡亲们过上好光景。等历史文化艺术名村初具规模后,村民的人均收入将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