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城切斯特的城门 2008年
德国的新天鹅堡 2008年
叙利亚波斯拉古城的罗马剧场 2013年
约旦佩特拉古城的卡兹尼神殿 2012年
越南南部的水椰子 2014年
加拿大落基山区森林印象 1985年
自2000年起,我开始和家人跟团出国旅行。我们首选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参观各类博物馆,在短时间内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实地探访,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我的山水画创作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
这些年来,我画了一些表现域外风情的作品,一方面记录彼时的感受,另一方面满足我描绘新鲜景观的创作欲望。
走笔英伦
在我域外风情的创作中,英伦风情是较早尝试的一个主题。英国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这从建筑便可窥见一斑。
伦敦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泰晤士河穿城而过,河上有多座桥梁,其中最知名的是始建于1886年的塔桥,它也成为我创作的首选。画塔桥时,把两个桥墩置于画面中间,用重墨皴染,强调桥墩的敦实;两座主塔的造型力求准确,天桥、桥面、斜拉索也要如实画出,追求真实感。以墨色和赭色为主色调,用淡蓝色调整画面。
古城切斯特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当地的古城墙别具一格。1897年,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一座巨型时钟矗立在跨街的门楼上,如今人们称它“东城门大钟”。画东城门大钟时,我将城门作为主体,城门的石块用重墨皴染,门洞则用浓墨加赭色。东城门大钟画得比较细致,以体现维多利亚时期的特点,有行人从钟前走过,两相比较,衬托出时钟体量的巨大。城门两侧的建筑,就是切斯特的城市剪影。
约克是一座不大的城市,位于英格兰东北部,以城墙分出内外城。古城墙原为罗马人所建,现在的遗存是六七百年前重建的。四个城门中,我画了米克尔盖特城门,这是约克最古老的城门。米克尔盖特城门的奇特之处在于大门洞两侧各建了一个圆柱形的碉堡,有几层楼高,从连接处的窗口,可知带有战时防御的功能。
约克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城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约克大教堂,这是英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画约克大教堂时,我力求精准复原建筑的长宽比例及门窗与建筑的比例,将教堂的棱角画出,以示其结构的坚固;用赭墨皴染,用深一点的墨色表现凸出的部分侧面,以彰显其立体感;塔楼上方用蓝灰色,使画面色彩有变化。
除了这些古老的建筑,英国也有不少新潮的建筑,比如我画的泰晤士河边的伦敦市政厅,就是一座极富现代感的蛋形建筑。蛋形玻璃幕墙框架以墨线勾勒,再用墨色和蓝色表现玻璃的质感和色彩感。
我不仅画过建筑,也画过英国的湖区风光。温德米尔湖是英格兰最大的湖泊,我们在雨中乘船观赏湖区,微雨笼罩下的各式民居在丛林间若隐若现,极富诗情画意,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多彩亚洲
由于地理距离较近、文化认知较多,我去过几个亚洲国家,也有相应的创作。
到尼泊尔旅行,观雪山日出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最佳观景地之一,是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卡拉的萨朗克山。萨朗克山的山顶修了个观景台,我们抵达观景台时,天还没亮。从观景台往下看,群山环抱的那片盆地就是博卡拉的城区;抬头仰望,迎面有四座雪山,常年被积雪覆盖。突然,晨光开始照射最左侧雪山的峰顶,峰顶发亮、泛红,而后被照亮的是海拔六千多米的鱼尾峰,山尖呈锐角三角形……随着太阳的高度逐渐抬升,晨光照射到第三座、第四座雪山的峰顶,并且向下延伸,雪山的皱褶纹理、山石结构随之显现。与晨光一同到来的还有雾气,周边雪山的形状因此变得模糊不清。不远处的山谷中,还有大量白云在游动。
观雪山日出,最好看的就是万物仍旧笼罩在阴影里,而雪山峰顶已经被晨光照亮的那一刻,此刻的明暗对比、高低对比、清楚与模糊的对比,非常有画意。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观赏过雪山日出,感觉特别新鲜,便把那一刻的图景定格于心底。后来,我将这种独特的感受在作品《雪域之晨》中加以表现。
越南的山川风物独特,有两个我十分感兴趣:一个是越南南部一座小岛上的植物水椰子,另一个是越南北部的下龙湾。
水椰子特色鲜明——一片叶子就是一棵树。叶子从河边的地里直接长出来,在河里也能长,有几人高。画水椰子时,用墨上要强调叶子的粗壮有力,用笔上要有带劲儿写出来的感觉。头戴斗笠的越南女子划船,小船在水椰子林中往来,这种体验特别有趣。
下龙湾的海水很干净,从远处观望,海上冒出一座座孤立的山头,或是几座山头连在一起。山头的大小、高矮不一,大的是山,小的只有几米高,不过这些都算岛屿,游船就在不同形状的山头间穿行。
前些年,我到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游览,三个国家既有属于自己的数千年悠久历史,也留有欧洲文化影响的痕迹,融合多样文明的景观,让人记忆深刻。
约旦的佩特拉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隐藏在一公里多的狭长山谷中,山谷的尽头,有在山体上开凿的卡兹尼神殿。画卡兹尼神殿时,我把在山体上开凿的古希腊式的门楣、廊柱以及两层结构都表现出来,柱顶花纹和细部花纹则省略了。用墨色横笔皴擦表现山体,山体发淡淡的黑;开凿后的山体内部发红,画面强化红色,与淡黑山体有所区分。
西亚三国中,叙利亚的面积最大,古迹遗址也最多。由于叙利亚曾被罗马帝国征服,帕尔米拉古城遗址里最有名的帕尔米拉宫采用了罗马式建筑风格,结合了希腊和东方的建筑元素,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古城遭受严重破坏,到处是残垣断柱,但石头垒砌的大门、宏伟的廊柱群、晨光中的神庙遗存依旧震撼人心,能让人想见其往昔的辉煌。
波斯拉古城(布斯拉古城)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现古城已不复存在,唯罗马剧场和公用浴室遗址保存下来。罗马剧场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罗马剧场,全部由玄武岩砌成。剧场内部是多半个圆形,外部有石墙包裹,形成多个高出剧场的方形碉堡,中间用墙连接,使其具有防御功能。居高俯视,石头座位层层排列,直至最下方的舞台,舞台背后是很大的厅堂,两侧有演员休息室、化妆间等。我以焦点透视法,把罗马剧场内部的格局画下来,用重墨画层层座位。距离罗马剧场不远处发掘了一处公共浴室,尽管保存状况较差,也反映出两千多年前城市建设的状貌。公共浴室在一千多年前属于先进的设施,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黎巴嫩这片古老的土地,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黎巴嫩人的祖先腓尼基人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展海外贸易,三千多年前,他们还发明了抽象的字母文字。黎巴嫩现存的大型建筑遗址都是罗马帝国时期留下的,其中最辉煌的当数巴尔贝克神庙,尽管今日所见只是神庙的废墟,但倒下石柱的直径竟然比一个人还高,着实令人惊叹。
欧美琐屑
1981年,北京画院在加拿大举办展览,我作为工作人员赴加拿大,得以到温哥华游览、写生。温哥华近郊森林公园的景色非常优美,我在国内不曾见过,便兴致勃勃地画了很多速写,回国后创作了几幅以森林公园为主题的画。第二次去加拿大时,我也看了很多景点,对阿塔巴斯卡冰川最感兴趣。走在冰川上,周边黝黑、粗粝的岩石与终年不化的冰川形成强烈对比,我感觉眼前的景象可以用水墨语言加以表现,回国后便创作了《冰川之夏》。
北欧的五个国家中,除了冰岛,我都去了,那四个国家的首都都是港口城市。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海边有“芬兰音乐之父”西贝柳斯的纪念碑,样式别具一格——六百多根长短不一的金属管竖立在海边。我在画这座纪念碑时,让金属管占据主要位置,把不远处的西贝柳斯浮雕像“搬”过来,置于纪念碑之上。纪念碑前,有一群人正在照相,既使画面有了人气,也使纪念碑的高大有了参照和对比。
我去过两次德国,每次都乘船观赏莱茵河两岸的景色。我发现不少建在山上的城堡,这些城堡大多是几百年前的军事设施,属防御工事性质。当然,部分城堡也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比如新天鹅堡。新天鹅堡并非军事设施,十九世纪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亲自设计,建在陡峭的山石上,周围森林密布,山下湖水碧绿,一年四季景色优美。这座城堡带有童话般的浪漫情调,迪士尼乐园的城堡就是以新天鹅堡为模板来设计的。
伏尔塔瓦河流经捷克的首都布拉格,站在伏尔塔瓦河边向对岸望去,河面上游船往来,新老建筑鳞次栉比,静谧而安详。创作时,我用中度墨勾画河边高低错落的楼群,用重墨画树木,从而增加画面的层次感,最上端是老教堂。原有建筑的颜色基调是赭红色,我去掉红色,只用赭色与淡墨,使得画面色调协调统一。
在用中国画笔墨表现域外风情时,如何使景物既彰显它的外在美感和文化内涵,又具有中国画的韵味,一直是我思考的课题。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注意:在构图上采用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与西画焦点透视相结合的视角;在章法布局上以实景为基础,加之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使画面更有画意;在色调上以水墨为主,墨线勾画对象的轮廓,墨色渲染空间层次感,设色以浅绛(赭石)为主,即便用到其他颜色,也是淡着色;视画面构图和对象内容的需要,在一些画上加题跋,介绍景物的同时,也增强中国画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