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2月23日,记者从“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和草原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建各类自然保护地共7类83处,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同时,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雪豹增加到1200多只,我省林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了解,我省聚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发展。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通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会议审议,有望成为我省继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后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目前,已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同时,高质量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一意见两方案”,稳步推进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青海片区阻击战。2023年,完成全省三北工程区“双重”项目建设任务546.68万亩;2024年,已完成建设任务777.03万亩,国家下达的27个“三北”六期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依托“三北”“双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530.22万亩,防沙治沙面积403.64万亩。多种形式完成义务植树累计折算5100万株。积极推进8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6个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实现绿化规模、质量“双提升”,厚植了绿色家底。持续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全省草原植被盖度由2018年的56.8%提高到2023年的58.12%,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面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五级林(草)长制管理体系,全省共设立6856名林(草)长。建立“林(草)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林(草)长制”+“河湖长制”工作联动机制,强化行业和部门协作。
此外,高质量推进三江源、青海湖两处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玉树隆宝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曲麻莱德曲源、乌兰都兰湖、泽库泽曲3处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上世纪60年代消失的千湖竞流景观再现三江源头。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掌握我省黑颈鹤、金钱豹、藏野驴等种群数量,统筹开展县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雪豹、藏羚、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开展兰科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及迁地保育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天然林管护、退耕还林还草等补偿补助政策和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每年落实各类惠民资金10亿元以上,真正让群众吃上了增收致富的“生态饭”。大力推进生态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林草湿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生态工程吸纳农牧民7万余人,人均增收4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