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关公文化 建设文化强市——运城市关公文化传承发展三十五年综述

旅游资讯 2 0

2010年第二十一届关公文化旅游节

2024年9月23日上午9时,山西运城第35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庄严肃穆的解州关圣文化广场拉开帷幕。 本报记者 金玉敏 陈方斌 摄

■段利民

2024年9月21日至23日,以“传承关公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山西运城第35届关公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为运城文化强市建设再度赋能。

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孕育了崇文、勤劳、厚德、勇敢的河东人,也孕育了一代英豪关羽。关羽一生恪守忠义,秉持仁勇,乃文乃武,至信至刚,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他的所作所为与他的性格品质,符合了民族文化的需求,满足了百姓心灵的期盼,历代封谥“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此可谓千古一人,彪炳史册。由此而逐渐形成的以“忠义仁勇”为核心的关公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理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成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已融入河东人的文化血脉,化育为运城人的价值底色,涵养着这一方人的精神世界。

1978年5月,随着解州关帝祖庙大门再度徐徐打开,运城关公文化建设应时启动,到80年代末期,已经形成广泛的基础。1990年,运城地委行署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于当年10月举办了首届关公庙会,正式拉开了运城关公文化传承发展的序幕。

三十五年来,运城人以礼敬自豪的态度传承关公文化,挖掘关公文化资源、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推动关公文化全方位现代性转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丰富其时代内涵,提升了关公文化的影响力。

三十五年来,运城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关公故里”这一品牌,从最初举办的关公庙会到后来的文化节、文旅节,其形式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拓展,涵盖文艺展演、文化研讨、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经贸洽谈等诸多领域,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在培树社会良好风尚、推动区域综合发展、增强民族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回顾三十五年来的关公文化传承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和“品牌塑造”三个阶段。

(1990年—1995年)起步阶段

挖掘关公文化的丰厚资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推进运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全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此背景下,1990年的首届关公庙会集文化、民俗、旅游、经贸于一体,举办了盛大的文艺展演和物资交流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庙会形式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当年解州关帝祖庙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30余万元。

首届关公庙会大获成功,地委行署乘势而上,于1991年至1995年,连续举办了第二届至第六届关公庙会,吸引着周边地区和关公文化传播广泛的福建、广东、港澳台地区的嘉宾不断前来参加盛会,规模逐年扩大。

第一届至第六届关公庙会主题很明确,就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其间,第三届关公庙会首次恢复了传承数百年的“关帝金秋大祭”,第四届关公庙会,省政协、省委宣传部领导首次出席开幕式,设立了物资供销、粮油外贸、农副产品、地方名吃、农业科技等11个市场。第五届关公庙会的宗旨是“思想大解放、改革大突破、经济大发展、事业大推进”,促进运城全面发展。六届关公庙会都举行了热烈隆重的民间社火表演,开展关公文化研讨,开发旅游线路,增加经贸洽谈,域外客商陆续来运考察,活动内容不断丰富。

六届关公庙会的成功举办,弘扬了关公文化,活跃了物贸市场,加强了城乡交流,带动了经济发展,“让世人知道关公是运城人”“以关公之名助力河东经济腾飞”“让世界了解运城、让运城走向世界”,促进了运城改革开放。

与此同时,运城成立了关公文化研究会等社会团体,一大批地域文化学者深入进行田野考察,挖掘历史遗迹,搜集文献资料,撰写文章、出版书籍,最早提出了“关公文化”理念,开始对关公文化进行研究、解读和阐释。同时,从1993年起,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陆续组团来运城祭拜关公,开始了关公文化海外交流。

(1996年—2011年)发展阶段

全面传承弘扬关公文化,扩大运城知名度,带动运城经济社会发展,为海峡两岸和世界华人搭建文化桥梁

1996年第七届关公文化活动更名为“关公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1997第八届称为“关公文化节”,该名称由此正式启用。从1996年到2011年16年间,运城举办了16届关公文化节,关公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蒸蒸日上,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其中,2000年运城撤地设市,关公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0年、2011年两届“关公文化节”连续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

关公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关乡人对关公文化的研究是抱有深沉情怀的,从政府部门到民间社团,从庙宇组织到关氏后裔,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人员众多。他们深入挖掘关羽家族历史,仔细整理关公文献与碑刻,系统梳理关公信仰的起源和发展,探究关公精神演变及传播,收集民间关公信俗传说,撰写文章,出版书籍,举办论坛,研究成果不断发表在报刊媒体,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可,成为全国关公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大批关公文化专家学者几十年接力,并以《人·神·圣关公》《武圣关羽》《不朽关公》《世纪之问与时代回答——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敬奉关公》等丰富著述,把具有上千年丰厚积淀的关公文化研究推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层次、新高度。

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关公文化活动带动了运城文化旅游发展,来运游客人数逐年递增,“关公故里游”成为运城旅游产业的拳头品牌。其间,常平关帝家庙对外开放,关帝祖庙御园开园迎客,关帝祖茔开始修复,逐步形成关帝祖庙、关帝祖祠和关帝祖茔“三关”景区。2000年6月,运城撤地设市,关公文化旅游进一步发展,当年接待国际游客1.6万人次,同比增长15%。2001年第十二届关公文化节开幕式经央视转播后,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该届文化节首次提出“以关公文化为桥梁和纽带,着力打造运城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品牌”。2002年举办了首届“关公门前耍大刀”武术比赛,从此该活动成为弘扬关公“武圣”精神的重要项目年年举办。2005年,运城接待国际游客1.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580万人次。2009年,通高80米的世界最高关帝圣像矗立在运城,成为运城旅游的新景观和新文化地标。

关公文艺创作蒸蒸日上。围绕关公文化,文艺创作日益繁荣。1997年第八届关公文化节首次举办“关公戏蒲剧专场”,受到当地群众和嘉宾的热烈欢迎,蒲剧开始成为每年关公文化节必不可少的内容,《关公与貂蝉》《古城会》《霸王挑袍》等剧目陆续排出上演。民间文艺工作者编排了《关公出征》《闯关斩将》等威风锣鼓曲目,粗犷豪放、铿锵有力,先后多次荣获艺术节大奖。以关公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5集电视连续剧《关公出世》、4集电视专题片《关公热话》、20集电视连续剧《少年关公》相继拍摄和播放。与台湾漫画大家蔡志忠合作,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拍摄动画电影《武圣关公》。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开发了关公像、关帝表、护车神等文创产品,老百姓恭请关公像安放在家中、安放在爱车里保佑平安,内容丰富的关公信俗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2008年,“关公信俗”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社会的文化瑰宝。

关公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应东南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关庙单位邀请,解州关帝祖庙连续数十年组织“关帝巡游”活动,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96年,解州关帝祖庙的关公文物赴台湾展出,带着关帝祖庙香火味十足的文物受到台湾同胞热情参观膜拜。1997年,解州关帝祖庙联合河南洛阳、湖北当阳和福建东山三大关帝庙,首次举办了“中华关帝庙联谊会”,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关帝庙宇组织积极参加,由此开始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关帝庙宇的密切交流。同年,运城关公文化学者访问台湾,并与马来西亚学者在运城举行了关公文化研讨会。1998年,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领事参加了第九届关公文化节活动,关公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1999年第十届关公文化节,运城当地企业家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关公文化活动。2002年10月,100多位台湾和大陆学者汇集运城,围绕关公忠义仁勇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等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16年间,美国、日本、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团不断来运,使得关公文化成为增强世界华人联系沟通、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桥梁和纽带。

(2012年至今)品牌建设阶段

关公文旅融合发展方兴未艾,运城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关公文化时代价值日益凸显,作为联系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指出:“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赋予关公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关公文化与当代发展相适应,关公文化传承弘扬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带动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关公文化研究成果丰硕。2012年9月,运城创办关公文化季刊《关帝庙》,至今已编辑出版49期,始终坚持“联谊天下关庙,团结全球信众,弘扬关公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办刊宗旨,已经成为宣传弘扬关公文化的重要平台。2014年,运城组织10多位地方文化学者启动编撰《关公全书》,内容涵盖关公氏族、戏曲书画、诗联文献、庙宇碑刻、民俗信仰,等等,15卷400多万字,2019年8月正式出版,成为关公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解州关帝祖庙组织专家团队编纂《解州关帝祖庙志》,系统搜集、整理、研究关帝祖庙资料,目前已出版《碑刻题记卷》、《器物题铭卷》和《楹联牌匾卷》,为弘扬关公文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2016年底,运城学院成立了“关公文化研究中心”,涵盖文学、史学、教育、美术、旅游、文献等诸多领域,对关公文化特别是关公文化的现代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全面研究。从2018年开始,国家一级文化社团组织中华文促会参与主办“关公文化研讨会”,规格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的全国知名专家作主旨发言,向全国各地学者征集论文,从不同角度阐释关公文化,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2020年5月,运城市成立“关公文化研究院”,12名专业人员陆续到位,建立起一支高水平专业研究队伍,从而形成了“专职+兼职”的关公文化研究队伍。

关公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文化信仰。2013年运城市全面启动“关圣文化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6年市人大通过《运城市关圣文化建筑群保护条例》,关圣文化建筑群保护纳入法治轨道。2019年以来,运城联合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和有关台湾文化组织连续举办了六届“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书画展”,该展览现已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同时还举办了“关公文化摄影展”“我心中的关公征文大赛”等活动。2018年,“中华梦·关公情”“一带一路行”活动举行,关公文化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祭拜规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运城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共同研究制定出传承悠久传统的《武庙祭典》,为全国各地祭祀关公提供了更庄重、更文明的传统民间信仰表达方式。民族交响乐《关公颂》、蒲剧《忠义千秋》先后走进国家大剧院,用艺术形式向世人讲述关公的故事。

关公文化成为涵养社会道德风尚的源泉。关公作为传统文化君子人格的典范、大丈夫风范的标杆,其忠义精神、神武气概,一直被重品德重修为的华夏子孙所崇尚、膜拜,成为鼓舞中华儿女忠义气节、砥砺人格、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如何把关公文化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涵养社会道德风尚、提升民众文明修养的重要源泉和抓手,运城作了有益探索。比如,2012年第二十三届关公文化节期间,举办了“百家企业、万人诚信宣誓和万人大签名”活动,营造诚信环境,打造诚信运城。将传承关公文化与创新社会治理、树立良好风尚相结合,定期举办“关公文化道德讲堂”“关公文化进课堂”“学关公精神、做关公传人、为运城增彩”等文化活动。再比如,关公文化节各项活动都以群众为主体,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忠义文化,把关公文化落实到工作中、生活中、家风家教中。受关公文化等传统文化长期熏陶,运城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持续提高,先进模范、身边好人不断涌现,2023年,运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城市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关公故里”的品牌力持续增强。作为关公故里,运城市勇于肩负起传承弘扬关公文化的重任,高高擎起传承弘扬关公文化大旗,关帝祖庙已经成为天下关庙共同崇奉的关庙之宗。每年坚持举办的农历四月初八关帝巡城活动、农历六月二十四纪念关帝诞辰活动和关公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关公故里三大颇具号召力与权威性的品牌活动。特别是2017年以来,关帝祖庙每年举办的“祭拜关公大典”,吸引数千名中外关公信众热情参与,省政协领导恭读祭文,社会各界和民间团体代表敬献花篮,行三鞠躬礼,表达对关公的敬仰之情。从2020年开始,解州关帝祖庙和关公文化研究院,联合对各地传承弘扬关公文化工作有代表性关帝庙宇和文化组织,授予“关公文化交流基地”牌匾,至今已经授予44家,牵头建立起关公文化交流的联盟,引领关公文化传承发展的正确方向。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高度关切,从2017年第二十八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开始,民革中央、国务院台办、中国侨联、中华文化促进会等机构或团体参与指导,山西省委宣传部参与主办或指导,省文旅厅、省民革、省台办、省侨联、省中华文促会等省直部门积极协助支持,关公故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关公文化旅游持续升温。关公文化衍生出的关公精神为旅游赋予更多的价值意义,更多游客走进运城,眺望魅力七彩盐湖,参观尧舜禹历史古迹,品读五千年华夏历史。其中1400多年的关帝祖庙和家庙彰显着巨大的人文魅力,拜谒自然必不可少。春秋楼的悬梁吊柱、倒悬藻井巧夺天工,26根盘龙石柱全国之最,精湛的琉璃、木雕、砖雕、石雕、铸造工艺极富神韵,162方匾额、22副楹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关公文化博物馆升为“一级博物馆”,1375件文物讲述着关公文化发展历程,承载着民间信仰寄托。2020年以来,运城累计投入16.3亿元,全面实施关公文旅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物和生态资源保护,整修了47处文物建筑、7处遗址,建设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和各种智慧旅游设施,整治五龙峪古河道,如今五龙峪河岸青水绿,盐池湿地水草丰美,成为中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2024年8月,“关公故里文化景区”5A级景观质量通过文化和旅游部评审,今年国庆节假期,运城各大景区旅游火爆,全市共接待游客517.53万人次。其中关公故里景区日均突破万人。在关公像前袅袅缭绕的香火中,广大游客信众和关公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感悟着关公的忠义诚信,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升华……

关公文化纽带作用更加彰显。解州关帝祖庙关公圣像到福建、台湾等地开展巡游活动,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2009年以来,解州关帝祖庙关公圣像到福建巡游7次,到台湾巡游3次。其中2013年3月,山西省组织的主题为“忠义精神聚两岸、三晋文化耀华夏”赴台湾巡游活动,历时21天,巡游台湾14个县(市),受到台湾民众热烈欢迎,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层级最高、时间最长的一次晋台交流活动。2013年,国台办授予解州关帝祖庙“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牌匾,2015年中国侨联授予解州关帝祖庙“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每年都有上千名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来运祭拜关公,体悟忠义精神,汲取精神力量,祈盼顺意安康。关公文化作为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联系纽带作用更加彰显。

◆思考及展望

关公文化的传承发展实践,就是运城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实践,必将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运城篇章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通过三十五年的关公文化传承发展实践,运城市深刻认识到,关公不仅是运城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关公文化超越时空、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超越国界,具有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关公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就是运城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过程,关公文化饱含的道德人格、公平正义、诚实守信、进取担当等基本理念,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古老智慧和精神动力。

传承弘扬关公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公文化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满足了不同阶层信仰重构的精神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对应。尊崇关公精神,本质上就是尊崇关公“忠义仁勇”的道德人格,这里的“忠”是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忠贞、对人民的忠心,是“惟正是忠”;“义”是正义、信义、仁义,是“为正而义”,把“正”作为唯一指向,充满着强大的正能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关公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结合民众生活来落地、落小、落实,以此推进向上向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无疑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传承弘扬关公文化,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诚信”不仅是关公文化的重要理念,更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通过挖掘弘扬关公文化“仁”的道德伦理内涵,倡导“以义制利”的正确“义利观”,在竞争中协作,讲求和气生财,在全社会再塑“重诺守信”的商业伦理。关公文化中的“勇”的理念,有助于人们树立竞争、担当、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现代企业精神的形成。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弘扬关公精神,对于遵守诚实守信规范、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促进企业正当竞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都有着重要意义。

传承弘扬关公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运城解州关帝祖庙午门上悬挂着一副于右任先生撰写的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简单而深刻地揭示了关公文化对团结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最长远和最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公文化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虽发源于汉族地区,但在藏、满、锡伯等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传播,并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融合,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民间信仰,成为连接中华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大力弘扬关公文化,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价值观念融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会产生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运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历史大纵深、国际宽视域、时代新高度,不断赋予关公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统筹关公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制定了关公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成立了关公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关公文化研究院,建设关公文化博物馆,发展文创、研学、文艺、旅游等多种业态,形成“文物保护+研究阐释+旅游开发”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格局,把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做好“关公文化”这篇文章,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使关公文化与时代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民族团结相契合,为中国式现代化运城实践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