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于都河
蜿蜒秀美,河水轻轻流淌
仿佛在低声述说
9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
渡过于都河的光辉历史
12月19日
“红色宣传联盟·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采访团
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记者看到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
出发纪念碑旁有一处渡口
停靠着几艘木船
船上铺着平整的木板
岸边一块石碑上刻着
杨成武将军题写的
几个红色大字“长征渡口”
杨成武将军题字的“长征渡口”
杨成武将军是长汀人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和“长征渡口”
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邱煜芳介绍,于都河是红军长征渡过的第一条河。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分别从于都县梓山镇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三门和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当年,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正是在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迈出战略转移的第一步。
1983年12月23日上午9时许
杨成武将军来到于都县文化馆
当场挥毫题写了
“长征渡口”四个大字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
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二楼展厅,陈列着一条斑驳沧桑的小木船。“当年,为了保证中央红军能够顺利渡河,于都老百姓倾其所有大力支援红军,搜集了800多条大大小小的船只,送往渡口。”邱煜芳讲解道,有一位70多岁的曾大爷,把自己家中的门板、木板、船板,可用的木材全部捐赠后,硬是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寿材板,都捐了出来。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陈列的红军用过的小船
当时的于都县城,随处都是“只见门框,不见门板”。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感动地说道:“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如今的“长征渡口”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
是全国各地游客红色旅游目的地
是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场所
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来自广东的孙先生指着河对面说:“对面的高楼大厦和当年红军渡河的艰苦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时刻提醒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感谢革命先辈的英勇牺牲,传承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
70岁的李阿姨来自南京,在现场拍照留念,说起这段长征历史,她感慨万千:“当年红军在那么寒冷的冬天渡河,是多么坚强的信念支撑他们舍命追求真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寻根、溯源、悟初心,73岁的马大爷从湖南自驾来到于都,他指着胸前的党徽兴奋地对记者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追随着毛主席的脚步来到于都,接下来我还要去古田,探寻这些孕育伟大革命精神的地方。”
采访团记者在“长征渡口”采访
记者手记
“长征渡口”石碑屹立在于都河边,杨成武将军的题字是历史的见证。短短几个字,描述着一段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人们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先辈的伟大,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在于都县,记者看到那展出的当年简陋的渡河工具,看到光影中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无不在诉说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也让记者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在新时代,要将长征精神继续传承好、弘扬好,激励更多的人砥砺奋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