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环境美,好一幅“绿杨城郭”新画卷

旅游资讯 2 0

仲冬时节,行走扬州“好地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不时跃入眼帘:

“微笑”的江豚跃出三江营水面,激起晶莹浪花;东方白鹳的白羽略过高邮湖湖面,留下惊鸿一瞥;赛艇的双桨划过“七河八岛”,荡出澄澈碧波;水杉的红叶洇染瘦西湖的碧波,“飘”进游客镜头……

抬望眼,江河浩荡,满目青绿,好一幅“绿杨城郭”新画卷!

俯瞰扬州三湾公园湿地美景。资料图片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镌刻于心、践之于行。从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殊荣,到全国首批“净塑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球城市生态修复模范市的桂冠,扬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如磐石的定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从狠抓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到加快产业转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扬州建设,不断书写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一滴水的“绿途”

扛起护佑“一江清水北上”使命担当

12月12日,江都生态环境局技术人员王亮来到江都水利枢纽附近的江都西闸检测点,蹲身将采水器放入水中,装满水后提起采样瓶送往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水质为“优”,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

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源头。清澈的江水从这里起步,经由世界最大规模泵站群逐级“托举”,连续爬升13个大台阶一路北上,直接受益人口超6800万。自2013年11月15日率先通水以来,江都水利枢纽共抽引北送江水433.7亿立方米。

为护佑“一江清水北上”,扬州先后投入300亿元实施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涵养,积极推进沿江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关停转移化工企业300多家;在全国首倡并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累计退养还湖10.8万亩,建成南水北调源头公园、三湾国家湿地公园等十大生态中心,构筑起护水输水的生态屏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文监测数据显示,扬州段控制断面水质连续11年为“优”,符合饮用水取水标准。

水质好不好,江豚先感知。

“快看!这是一对母子豚,小江豚应该刚出生不久,一直黏着自己的妈妈!”今年10月的一次江豚考察中,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们在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口——三江营江段发现超过10头的江豚群,同时观测到了难得一见的母子豚。受益于江水水质逐年提升,江豚种群数量正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实施,江豚正用可爱的“微笑”,为扬州水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点赞。

扬州美,美在江河水。

地处长江、淮河、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四水”交汇之处,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扬州在服从服务南水北调“国之大者”过程中,始终把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作为贯穿始终的首要任务,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一体化推进长江大保护、运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治城先治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江河湖生态修复等工作。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市共完成329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整治29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3590个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率分别达100%、66.3%;长江干流扬州段水质状况从总体良好到总体为优,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质状况基本为优,古运河扬州市区段水质状况从重度污染到良好;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污水治理率从2022年的44.3%增至2024年的70.9%。

为了从制度上压实治水护水责任,扬州全面建立河长制,实现河湖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转变。

作为“运河长子”,扬州加快推进“无废运河”建设。今年6月,江苏省“无废运河”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扬召开,扬州“加减乘除”工作法得到各方高度赞赏。其中,“加”为设立16个自然保护地,“减”为否决、劝退敏感区域污染型项目,“乘”为建设“无废细胞”,“除”则是年回收利用废塑料20多万吨。没了废渣、废水,“水清岸绿”成为了大运河扬州段最亮丽的风景。

守护好“一江清水”,既是阶段性的“完成时”,更是长久性的“进行时”。江河交汇处,人水和谐的更美篇章正在持续书写中……

一道湾的蝶变

“进退”抉择彰显“生态优先”

三湾,是古人水工智慧的结晶,更是今人城市更新的成果。

“我们处的这个位置是现在三湾公园的最高点‘津山远眺’,到了春天,大家就会看到一片繁花‘簇拥’在古运河两岸。”扬州杉湾花园社区居民杨文龙,在古运河畔住了一辈子。

时间倒回十年前,搬离这里是他那时最大的期盼。原来三湾所处的位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城市的东南工业区,集聚了农药厂、制药厂等89家企业,经济贡献大,但沿线水质和空气质量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周边群众苦不堪言。

一边是百亿级的产值、十亿级的财政收入,另一边是周边十万居民对良好环境、美好生活的向往,扬州如何选择?

“退!”扬州选择对19家工业企业实施“退城进园”,坚决摒弃“有味道”的GDP,重点对三湾片区实施搬迁拆除、水系疏浚、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东南片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样板。

当运河三湾再次亮相,昔日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摇身一变,成了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

“进!”城市的“绿色选择”带来的变化,不仅让杨老选择“不走了”,也让更多人争相前来。2018年12月,三湾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此落户;2023年,运河三湾公园接待游客705万人次,今年更是频频火上热搜,带动文旅消费达到百亿级别。

昔日“龙须沟”,今日“幸福河”。

如今的运河三湾景区已成为扬州城市东南部名副其实的绿肺和生态氧吧。景区内绿地面积60公顷,绿化覆盖率高达83%;运用先进的“圈层”设计,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不受打扰的宁静空间,仅核心区域就栖息着40多种鸟类。

绿意无处不在。公园绿地如翡翠般镶嵌在城市中,古树名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新植的幼苗则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早在十余年前,扬州就作出“关于建立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的决议”,在全国开先河建立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从此开启了一边增绿一边护绿的坚守之旅。

坚持生态优先,用心呵护每一寸土地,让绿色成为扬州最鲜明的底色。2013年,我市自然湿地保护率仅为34.8%,到2022年已经达到71.5%;林木覆盖率也从2013年的22.79%增至2023年的24.07%;长江扬州段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持续向好……

更近的绿色在百姓身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扬州市区人均拥有公园绿地达20.02平方米,相当于每个居民都有一个绿色“会客厅”,极大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江河名城,华美蝶变。

一只鸟的“欢歌”

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

在高邮市界首镇大昌村一座输电铁塔的顶部,4只东方白鹳宝宝正依偎在父母羽翼下,享受着温暖的呵护。

它们时而探头等待父母喂食,时而淘气地扇动翅膀,似乎随时准备翱翔天际。这一温馨场景,通过国网高邮市供电公司安装在塔顶的视频探头被完整记录,成为扬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从初来乍到,到如今成为“常住民”,这对东方白鹳夫妇已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数个春秋,今年更是迎来了4个新生命。从1月30日第一枚蛋诞生,到3月7日傍晚四只鹳宝宝全部破壳,这段育娃之旅不仅见证了生命的奇迹,更映射出扬州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人鸟情未了!扬州与东方白鹳的故事被搬上了联合国“舞台”。当地时间10月23日上午,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国网扬州供电公司“候鸟生命线”公益项目志愿者朱杰,以视频发言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了扬州围绕国家级珍稀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展开的由远及近直至心灵相通的共生故事。这也是扬州保护东方白鹳的故事两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第三次闪耀联合国。

12月19日,“护线爱鸟”志愿者将一块块整齐堆放的正方形防护挡板小心翼翼打包装箱后,装上货车运往港口。这批专为喜欢在输电铁塔上筑巢生活的东方白鹳等鸟类设计制造的“空中厕所”,从高邮一厂家发车,将运往巴西,在当地部分输电铁塔上安装。扬州“护线爱鸟”经验首次走出国门,被更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并落地。

像东方白鹳一样,生态扬州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鸟类家族来此栖息繁衍。

据统计,仅高邮一地,就有约230只东方白鹳在70多处输电铁塔上筑巢定居,它们与灰喜鹊、乌鸫等常见鸟类,以及红脚苦恶鸟、斑头鸺鹠等扬州新记录到的鸟类,共同构成了丰富的鸟类群落。

扬州为何能成为鸟类天堂?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扬州拥有约14万公顷的自然湿地,占全市面积的21%,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地。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从为东方白鹳安装护鸟挡板,到成立专业护鸟队,再到建立保护地和出台管理办法,一系列举措共同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网,为鸟类等野生动物营造了一个和谐共生的家园。

鸟儿蹁跹,只是扬州生物多样性的“冰山一角”。多样的生态系统、更高的林木覆盖率以及长期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城市规划的合理性,这一切都为各类生物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根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扬州全市实际观测到各类物种达1948种,涵盖多个类群。万千生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物多样性画卷,展现了扬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正依托“七河八岛”丰富的生态资源,谋划打造大运河生物多样性科普展示区。不久的将来,一座鱼翔浅底、草木葱茏的“生态岛”将出现在扬州东区,向世人讲述运河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扬州实践。

“江豚的微笑”“白鹳的倩影”“候鸟的欢歌”……已成为生态扬州的崭新名片。

一度电的“风光”

喜看绿色新能源产业乘风起

在扬州里下河腹地,一幅绿色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冬日暖阳下,宝应低碳智造产业园内,“绿电厂房”顶部发光伏板熠熠生辉,宛如给工厂披上了“能量铠甲”。这些光伏板,如同微型能量转换工厂,默默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能,为产业园内的企业输送着绿色动力。

江苏劲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专注于动力锂电池生产的企业,自投产以来已累计使用屋顶光伏发电410万千瓦时,平均电价低至0.7元/千瓦时,预计每年可节省电费高达123万元。这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

广袤的高邮湖面,强劲的风力“刮”来清洁实惠的绿电。深圳能源、融保达、华润电力等多家企业纷纷布局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数百兆瓦。风电机组矗立于湖边旷野,随风旋转,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也为扬州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

风口上,扬州绿色能源正乘风而起。

坐拥里下河平原,扬州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面对传统能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扬州通过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迈上了一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宝应,“渔光互补”成为当地绿色能源发展的新亮点。水面上,光伏板整齐排列,既不影响渔业养殖,又能实现光伏发电,实现了土地和水面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推动了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在高邮,当地大力推进绿色能源项目,多家企业争相布局风力发电场。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扬州提供了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还有效减少了碳排放,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近年来,扬州注重在“追风逐日”上深耕细作,不仅聚焦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更在政策扶持与市场拓展上持续发力。随着一个个新能源项目落地开花,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为扬州绿色发展注入了澎湃活力。

“未来,扬州将继续坚定走低碳转型道路,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优势,推动绿色产业持续壮大。”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更好保护生态环境,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记者 周明涛 袁文生

一言 刘贺 邹平 露莎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标签: 扬州 环境美 绿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