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村落“活”出新精彩

旅游资讯 7 0

范荣

近日,住建部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北京市门头沟区上榜。这不仅为保护和提升传统村落的风貌提供了新路径,也彰显了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成效。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蜿蜒传承的文脉,门头沟区留存了“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渠村、保存完整“举人宅院”的灵水村、“山地古民居建筑群”爨底下村等大量古村落。这些年,为了进一步盘活藏在深山里的文化富矿,当地不断创新保护利用方式。搭建统一信息化平台,构建差异化传统村落整体风貌控制体系;实施农房风貌奖补机制,调动村民盘活闲置房舍积极性;构建“公司+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着力破解资金投入难题……齐心协力之下,传统建筑得到有效修缮,古村肌理逐渐焕发光彩,也带动了当地产业创收、农民增收。

透过门头沟样本可以看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关键是找到有效打开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除了少部分明星村,多数古村落仍沉睡在山川沟壑之间。据相关统计报告,由于缺乏整体产业引导,一些古村出现“空心化”等问题。囿于资金不足,一些公共设施建设迟迟难以启动,“同质化”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着风貌资源。有基层干部感慨:“古村落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资金、人才等等,单打独斗很难走出新路。”

“协同发展”东风吹拂,给了三地众多古村落抱团出击、错位发展的契机。顶层规划上,三地出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明确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思路,最大限度发挥资源集聚优势。立足于此,三地携手进行文化摸底,系统梳理文化遗存,“上新”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为后续因地制宜活化利用提供了刚性指南。当然,古村落“活”出精彩,还得让老百姓得实惠。对此,三地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携手发布旅游一卡通、区域旅游路线图等;在产业对接上携手引入多元力量,深挖一村一落鲜明特色,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乡村文旅新业态加速涌现。

古村落是乡愁的集中承载地,也是传统文化的根脉。散落于京畿大地的古村落还有很多,深化协同、联动利用,更多“古村蝶变”样本,也将为三地历史文化传承注入深层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