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三变”

旅游资讯 4 0

▲漫步云端

▲迎风冲浪

▲飞游盐湖

▲流光溢彩

前不久,央视播出《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第四期——“王维篇”,运城盐湖作为节目的开篇,再次引人瞩目。

镜头里,七彩盐湖,如诗如画。

这个位于王维故里、黄河臂弯的千年盐湖,历经食盐开采、工业开发、退盐还湖之后,正华丽转身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和“城市花园”……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盐湖考察时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一年多来,我市牢记嘱托、抢抓机遇、感恩奋进,打好“组合拳”,努力让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得到充分彰显。

近日,记者探访盐湖,一个山水相映、科旅深融、人水相亲的新盐湖,映入眼帘。

蝶 变

生态“爆表”,新物种多了

初冬,盐湖生态湿地公园内,绿植掩映,景色别致,游人三三两两漫步于环形休闲小道,自在而惬意。

该公园于今年4月29日开园迎客。沿着公园内的步道一路南行,不远处就是盐湖22号堤。站在堤埝眺望,盐湖美景,尽收眼底。

“千古中条一池雪。”河东人对盐湖有着特别的感情。

盐湖有4600多年的开采史,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或用于防涝防汛、或用于筑畦产盐,纵横交错的堤埝,是盐湖的一大独特景观。

曾经,由于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盐湖一度严重“受伤”。

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不破坏畦堤功能、不减损动植物食物链的前提下,我市持续实施盐湖堤埝除险加固及生态修复工程。截至目前,这一工程已完成堤埝除险加固133.4公里,环湖绿道铺设19.88公里,堤埝边坡生态修复94.47万平方米,畦块内清淤61.14万立方米。

过去那些破旧不堪的堤埝,正加速蝶变。

位于盐湖东侧的鸭子池,是历史上保护盐湖的主要蓄滞洪区。经过综合治理与保护性修复,鸭子池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成为集蓄水、滞洪、调节气候等于一体的原生态湿地系统。

水好,生态好,鸟类更多了。火烈鸟、反嘴鹬、大天鹅等200余种野生鸟类,纷纷在此“安家”。这里成了鸟类的乐园。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赏火烈鸟,真是太惊喜了。”市民李静经常带着孩子到盐湖游玩,这是她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小憩”。

惊喜,不止于此。

不久前,运城盐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厅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传来好消息,运城学院李新教授科研团队在对盐湖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分离出运城盐湖首个新属级物种——盐池运城杆菌。

该物种的发现,不仅代表极端微生物出现了一个新类群,而且在微生物分类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盐湖特殊微生物“暗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波光粼粼的盐湖与巍峨挺拔的中条山交相辉映,湖面上珍稀野生鸟类觅食嬉戏,环湖步道上人们晨练骑行,堤埝上游客散步打卡……

生态“爆表”的盐湖,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嬗 变

科旅深融,“生”面孔嗨了

“在运城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外地车从家门口经过。”5月3日一大早,家住运城中心城区南城街道的网络达人郭阳,在其微信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次运城真火了。”

有数为证。5月1日上午,央视《朝闻天下》报道,“去哪儿旅行”平台上的数据显示,截至当时,在最受游客欢迎的20个小众旅游目的地中,运城位列第二。

盛夏夜晚,一场“倾听运城声音”千人大合唱在盐湖22号堤唱响。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一曲唱罢,又接一曲,嘉宾与观众热情互动,层层音浪翻滚,盐湖也跟着“沸腾”起来。

大合唱活动持续一个月时间,现场观看人数累计超过“10万+”,线上点击量超百万人次,相关话题更是冲上抖音热榜运城榜第一……

国庆期间,改造一新的运城盐湖景区更是“嗨”了。炫酷的灯光秀配合璀璨的铁花在夜空中不停上演,这份百分百的盐湖浪漫让现场观众激情澎湃,他们纷纷用手机定格当下的欣喜与满足。

“光影和盐湖融为一体,如梦如幻。”“打铁花我是第一次见,视觉冲击很强,‘火树银花’令人震撼。”天南海北的游客好评如潮。

而这样的新变化,还有很多。

在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内,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宋韵·南风歌》拉开序幕。

该演出以宋代文化为蓝本,采用平行空间的戏剧手法,情景再现了当时盐业的繁华盛景,用科技手段和全新表达带领游客深度体验河东池盐文化。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移步换景中,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感叹,宋代的大好河山、自强不息的盐商精神,以及那穿越千年的“舜歌南风”,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让我感受到盐湖背后的文化积淀是如此深厚”。

“一开始我以为是运城旁边有个盐湖,后来我才意识到,其实是盐湖旁边有座城。”游览完盐湖,一位海南游客对这座因盐而闻名的城市有了更多了解。

这个冬天,新体验还在继续。

伴随着响亮的鸣笛声,带有“盐精灵”元素的小火车隆隆驶来……这趟小火车途经天鹅栖息地、亲水观光木栈道等,方便游客一站式欣赏,有力盘活了盐湖旅游资源。

不仅有观光小火车可以乘坐,游客还可以乘船游湖,坐上热气球俯瞰盐湖,或是沿着木栈道漫步、近距离观赏天鹅。在盐湖,“人在画中游”正成为现实。

除了文旅场景的打造外,我市还利用盐湖特有资源,进行黑泥化妆品的研发和卤水虫养殖,实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眼下,首批“黑泥密语”品牌化妆品四大系列16个单品已上市销售;卤水虫养殖实现最高年产量4000余吨,产值1100余万元……“串珠成链”的盐湖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新活力。

演 变

文化浸润,自豪感“炸”了

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

在盐湖北岸的中禁门内,一座以“盐”为主题的河东池盐博物馆静静伫立。刚进大厅,一个巨大的“盬”字吸人眼球。

该博物馆上下两层,总布展面积3800余平方米,由“瑞盐天成”“供食华夏”“国之大宝”“盐务专城”“盐化时代”“世纪之约”“知盐学堂”等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河东数千年的池盐文化。

“盐是如何产生的?”“‘运城’这一名字的由来与盐有什么关系?”带着诸多问题,市民和游客来此探寻盐湖的“前世今生”,体验“五步产盐法”,感受古代盐工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在与千年盐湖隔空“对话”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盬’这个字特指运城盐湖。盐湖于历代王朝举足轻重,是国家的重要宝藏。身为运城人,我感到骄傲。”“参观中,我了解到垦畦浇晒法又称‘五步产盐法’,它的出现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在盐业生产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来此研学的学生们认真看、细心听,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作为了解河东池盐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这个博物馆承担着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能。”该馆负责人说,“我们将不断挖掘池盐历史、研究涉盐文物、传播盬盐文化,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鉴往知来,知‘盬’博今。”

盐湖东侧,背靠鸭子池的河东成语典故园景色宜人。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匠心独具的60座(组)雕塑艺术,无声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峥嵘过往。

姜嫄生民、伯乐相马、虞芮闲原……一个个出自河东的成语典故在这里有了更具象和创意的表达,历史变得可观可感。

“今天才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发生在虞坂古道上。”“我的家乡竟然是座历史文化如此富集的宝库……”河东儿女一边欣赏雕塑,一边阅读文字介绍,将每个成语的出处默记在心。

河东成语典故园以源于河东的成语典故为创作题材、以良好的生态湿地为展示背景、以精致的雕塑艺术为表现手法,由“中华祖源”“以德配天”“家国天下”“高士流芳”“河东传奇”等部分组成。整体雕塑游览路线约1.98公里,展现出一幅河东历史人文的生动画卷。

而运城人对盐湖的自信不仅停留在历史中,更体现在当下。

9月5日,《美丽中国·运城盐湖》邮票首发,这是运城自然景观首登“国家名片”。运城盐湖景区迎薰门外广场人潮涌动,众多市民特地来此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一枚小小的邮票,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承载着家乡人民的期盼,联结着盐湖与远方。

与此同时,各项盐湖文化IP也在加紧打造中。来到盐湖北岸的滨湖大道,一处景致颇为特别——“盐化工业遗址”6个大字被亮色装点,背后的烟囱和厂房看上去沧桑感十足。

这里是原运城盐化元明粉分公司所在地,老运城人习惯叫它盐化四厂。如今,我市正依托此地谋划打造盐文化遗址休闲街区项目,使之成为承载城市记忆、感受盐工业文化的IP。

此外,5卷100余万字的《千年盐湖》系列丛书已完成初稿;拍摄完成了5部科普短片和3部宣传片;原创盐湖主题曲《千年盐湖》已制作完成;汇编了《盐湖传说故事》《盐池》《盐湖周边水系调研》等,还有池盐文化旅游周、运城盐湖马拉松、徒步盐湖大赛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活动,对于盐湖的文化传承与发掘,可谓载体多元、百花争艳。

“千年的盐湖最美的湖,横卧中条山麓黄河拐弯处。黄帝战蚩尤民族融合大迈步,舜帝抚琴南风暖明珠,盐运古道伯乐相马载史书……”再次回望盐湖,风景这边独好。

本版摄影 记者 薛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