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服饰:从远古走来的文化瑰宝

旅游攻略 5 0

大利侗寨侗族盛装民族服饰

在祖国的西南腹地

贵州省的青山绿水间

蕴藏着一段段古老而绚烂的民族文化传奇

其中,侗族及其精美绝伦的服饰艺术尤为引人注目

大利侗寨顺山沟溯溪而建,一色的干栏式青瓦木楼

侗族,一个世代居住于此的古老民族

以其独特的语言、建筑、音乐和舞蹈

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多彩的文化画卷

而侗族服饰作为这绚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侗族人民智慧与审美的结晶

更是中华民族服饰宝库中的瑰宝

主要景观有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气派雄奇的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晾禾谷仓、五座花桥

起源篇——远古走来的织锦与刺绣艺术

侗族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唐时代

唐代《北史僚传》中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

表明早在那时,侗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并且能够生产出质地优良的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了明清时期,侗锦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

以构图精美、布局对称、图案多样

色彩淡雅、工艺精巧、品质优良而著称

风雨桥与鼓楼一样,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大利侗寨

自明初建寨已有600余年历史

吊脚楼、连廊式长房、回廊木楼等建筑

依山傍水,鳞次栉比

这个侗族聚居的村落

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

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侗寨里,村民每天都在自家门口织花边

在村子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侗族妇女在忙碌地织布、刺绣

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根棉线编织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再将这些图案缝制在衣服上

使得每一件侗族服饰都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平日里身穿侗族便服的村民

类别篇——多彩民族文化铸就多重风貌

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其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贵州、广西和湖南三省区

尤其是贵州地区

根据地域差异,侗族服饰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类型

北部侗族地区由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

且多与汉民族或其他民族杂居,受其影响较大

因此服饰上大多与汉族相同,较为简洁

而南部侗族地区则较多保留了古朴的服装式样

特别是在大利侗寨这样的地方

我们所见到的多为南部侗族的服饰

南部侗族女子的服饰千姿百态,样式不一

大致可分为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通常情况下,女子上身多穿无领大襟衣

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

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装则多为裙装与绑腿,款式丰富,色彩鲜艳

在装饰方面,侗族女子尤为讲究头饰和银饰

常将乌黑光亮的长发挽出各式各样的发髻

再在发髻上插戴银簪、银钗

有的还会用鲜花、各色羽毛等物品装扮

在盛装时

她们还会身穿全新紫色亮布开襟衣

下着精致的百褶裙

足蹬船形钩嘴花鞋

头插银花鹤羽,项戴银圈三至五根不等

银练挂于颈项垂至胸前,耳吊金环或银缀

尽显侗族女子的婀娜多姿

相比之下,侗族男子服饰则显得较为简便、轻巧

在盛装时一般会用青布包头

上衣着直领对襟上衣

下衣穿宽松的肥裆裤或长管裤,裤脚较窄

显得格外古朴庄重

儿童盛装服饰的款式多样

根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女童的盛装服饰更为讲究

包括小襟衣、头饰、围腰、童裤、绣花鞋等配件

小襟衣多为圆领、修身、侧边开衩

袖口和胸襟处绣有精美的图案

特点篇——独特技艺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侗族服饰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和生活习俗等多重文化内涵

侗族服饰的特点在于其丰富的图案和色彩搭配

以及精湛的手工技艺

例如,马尾绣是侗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之一

常用于装饰盛装的衣襟与袖口

马尾绣利用马尾缠绕线芯再以丝线绣制

形成立体感强、光泽度高的图案

是侗族服饰的独特标志

此外,侗族服饰还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在大利侗寨

许多侗族妇女身着民族服饰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这些服饰不仅展现了侗族妇女的勤劳和美丽

更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每到年底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

寨里喜事连连,节庆不断

这时你如果走进寨子

可能会遇上少数民族办结婚酒席或节庆

侗族的餐桌上菜品丰富多样

包括各种肉类、蔬菜、糯米饭等

其中,猪肉和牛肉是必不可少的

它们代表着丰收和富足

侗族服饰中的图案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如龙凤纹样作为传统服饰中的吉祥纹样

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龙凤在侗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侗族人民通过将这些图案绣制在服饰上

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侗族服饰也是侗族人民宗教信仰的体现

在侗族的传统信仰中万物有灵

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在侗族服饰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

与祖先和自然相关的图案和符号

这些图案和符号不仅具有装饰作用

更是侗族人民对祖先和自然的一种敬仰和祈求

技艺篇——古老智慧与现代创新的交汇

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精湛,流程复杂

从纺纱、织布、染色到缝制、刺绣、织锦

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侗族先民就已发明了用以织布的斜织机

两汉至唐宋时期

侗族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有了长足发展

到了明代,侗族的服饰技艺更是得到了较大发展

侗锦尤以构图精美、布局对称、图案多样

色彩淡雅、工艺精巧、品质优良而著称

大利侗寨的侗衣主要由侗布制成,也称“亮布”

这种布料色泽鲜艳、质地偏硬

靛蓝是侗布制作中最常用的染料之一

它是通过种植靛蓝草叶并加入石灰泡制而成的染料

侗布在制作过程中先用靛蓝浸染三四次

每次染后清洗晒干,布才变成深蓝色

纺线时,侗族妇女会从麻线开始梳理成团的麻线

然后将其纺成纱线

使用织布机将纱线手工织成布

这个过程需要熟练的纺织技巧

同时要求心、眼、手、脚、脑协调一致

才能织出质地优良的侗布

染布时,她们将织好的白布用取自然的蓝靛草加工成染料进行浸染

浸泡的时间和用料的多少都非常讲究

染好的布需要晾晒

为了增加布料的光亮度和柔软度

晒过的布还需要经过锤布工序

即反复捶打使布料更加平整光滑

侗族的刺绣方法多种多样

有连环锁绣、铺绒绣、结子绣、盘涤绣等等

其中铺绒绣较为普遍

为广大农村妇女所常用的刺绣方法

它以紫色底起花,也有用蓝、黑、青底起花的

折花图案剪纸为底样,然后采取平绣的方法绣成

这种方法大多用作南部地区妇女卡胸的领角花、鞋花、背花等

而侗族的织锦更是侗族妇女编织技艺的杰作

织锦古称“绒锦”“诸葛锦”,俗称“侗锦”

有“彩锦”和“素锦”之分

彩锦常用红、绿、紫、黄、蓝等色

彩色缤纷,十分艳丽,花纹为几何纹

还有中间夹以小花、蜂蝶、鸟兽的,故又名夹花锦

素锦则是在白底子上用青线编织而成

较大的侗锦一般用作被面、围裙、口袋、背带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侗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文明的崛起,

经济的发展,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侗族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因此,研究侗族服饰纹样及其文化

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推广变得尤为重要

侗族服饰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和生活习俗等多重文化内涵

在侗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侗族服饰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来源:贵州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