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医巫闾·王剑冰

旅游攻略 5 0

雪花飘舞,松波震荡。

青色的医巫闾山,雕刻的一般。有点像泰山,山峰崔嵬,山石凸露,气象万千。它属于辽宁西部的阴山山脉,南北绵延,竟然有200公里。以前战争不断,医巫闾山像一座天然长城,横亘在蒙古高原到辽河平原之间。谈到辽西走廊,谈到历史军事防卫,都会涉及医巫闾山,它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存在。

“医巫闾山”,读多少遍还是有些拗口。怎么叫这个名字?有人说,医巫闾山是一个古老的称谓,可能是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东胡人的语言。也有说,医巫闾山是满语,意为“翠绿的大山”。还有说是因为崇敬和信仰,以前科学不发达,民间信医信巫,也就把这座山神话起来,觉得它有无比的神力,便叫成了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是东北地区的三大名山之首,所以元、明、清帝王登基,都会到山下北镇庙祭拜此山。在帝王的心目中,它就有了崇高的地位。你看,唐封医巫闾山广宁公,辽金封广宁王,元封贞德广宁王,明清改称医巫闾山之神。

所以他们把这里当成了龙兴之地,神往所在,死了也要葬在这里。据说光是辽代,三代帝王,十五个皇子都葬在山上。大家都知道的大辽萧太后萧燕燕,也在医巫闾山的乾陵中。

历代的皇亲国戚有多少睡在这里?看那一片绵延的峰峦谷坳间,就知道他们都是相约而来,满足地躺在医巫闾山上,即使是风飘雨过,也觉得无忧无虑了。


这样就出现了守陵人,守陵人也要拖家带口,一代代的,就变成了集镇,变成了县区。就像汉朝的“五陵原”。李白不就有“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诗句吗?

到这里才知道北镇市是因为医巫闾山而起的名字。老百姓说,中国有五大镇山,医巫闾山是最北的镇山,所以山下的城市就叫作北镇。

北镇市现在属于锦州,过去叫广宁府。明代东北总兵府就在北镇,北镇成为了政治军事中心,自然也成了经济文化中心。

民族间各种贸易各种交流都会汇聚在这里,有的住下不走,建房经商。北镇的规模也就逐渐扩大,成了方圆百里的繁华镇府。

北镇依然有古城墙。辽、金、元,一个朝代比一个朝代都修的大气。现在的古城墙是明朝在旧的基础上修建。

还有鼓楼,造型独特,建筑雄伟,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驻守广宁时,把鼓楼作为了点将台。

北镇东北隅的崇兴寺,是辽代所建。里面有保存完好的双塔,东西对峙,雄伟壮观。

北镇过去少数民族聚居,满大街都是穿异族服装的人。连兵士也与中原人装束不同,他们大都骑马,不断有马队踏踏而过,在远处扬起道道烟尘。

后来又大部分变成了满族,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一代代帝王到这里来祭拜,北镇的设置也渐渐不同,城市建设、军队驻扎规模都相应改变。北镇人也就像“五陵原”的人们,有着某种优越与自豪感。


2300年前,楚国的屈原曾经在《远游》一诗中,发出“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的感慨。

不少注释都说“于微闾”,指的就是东北的医巫闾山。因为医巫闾山也曾叫过医巫闾、微闾山、无虑山。

在政局动荡,国势衰败的楚国,屈原不可能来到北方的医巫闾山,他便在诗歌中表达出朝思暮想远游这座名山的愿望。相隔那么远,屈原如何知道这座山?

也许是因为屈原的向往吧,一代代的帝王也都不想留下遗憾。光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来过,而且不止一次。一个个兴致勃勃,登山还要写诗,把感慨留下。

雍正皇帝写道:翠黛满云封,遥看北镇雄。壮观牟五岳,峻秩比三公。

乾隆来北镇四次,三次登医巫闾山。每次都是诗兴大发,让人刻的到处都是。

根据镇山祭祀活动的需要,历代都修坛建庙,这里也就有了北镇庙这一祀镇建筑。这个天选之地,成了东北三省最大的庙宇。

原址太大了,复原图上,还有皇帝驻跸的地方,就像泰山的岱庙一样。历代君王都会来此亲祭或遣派重臣代为拜祭。

山上没有留下雪的痕迹,反而是整个山体更加整洁。那是雨的成就。雨走了,太阳来了,就将新的一天展现得格外精神。

顺着道路中间的条石往上走。路上,有着一个个方形的凹槽,那是以前护栏的痕迹。

一层层上去,不知走过多少台阶,快到上面的时候,台阶变成了石坡。也不知多少人走过,连脚印都没有留下。

上边有个大石棚,棚上有水,滴答有声。传说元朝耶律楚材幼年随母在这里苦读诗书,研习治国经略,后来成为贤臣名相。

水大的时候,就成了水帘洞,瀑水从所有的缝隙流下,声响如雷。那个时候能在里面读书,真个是淡定。

爬山虎爬满了崖壁。蒙桑、银杏、无患子、栾树、朴树、钻天柳红红黄黄,落叶一片。而每年的四月,山上又开遍了梨花,远远望去,一片花海。

第一次听说医巫闾山,真有些孤陋寡闻。连当地人都说,在俺们东北影响这么大的医巫闾山,怎么就不知道呢?难怪吕祖文集中有句:北登医巫闾,可惜人未识。

标签: 王剑冰 北镇 医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