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发展上限究竟在哪?
呼和浩特以实际行动彰显首府态度:只要不设限,发展无上限。
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目标明确,全面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担当首府使命,彰显首府作为。
加快建设“首府都市圈”,着力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半径覆盖各旗县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圈”;主动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实现城市间协作联动、互补发展;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把首府建成全方位服务京津冀的“腹地”;全力推动面向俄蒙欧“对外开放圈”,努力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节点……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这一跳出自身找差距、谋势而动寻发展的思路引领,在推动呼和浩特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担当时代新使命、服务国家大战略中展现出了呼和浩特张力。
首府都市圈 跳出“1+1>2”的简单叠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核心目的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俯瞰青城,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不尽相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是内在要求。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时间回到2021年。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首府都市圈”,大力推进市区与旗县之间、各旗县之间公路网建设,织密交通网络,畅通发展“动脉”,着力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半径覆盖各旗县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圈”。
三年时间,一座城市的变化能有多大?
呼和浩特市域空间整体实现系统化布局、交通物流网络实现高效互联畅通、产业园区实现科学整合布局、公共服务一体均衡提质......
奔驰在首府“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十二辐射”立体交通网上,来自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专家们正前往和林格尔县实地考察绿色算力的调度使用情况,查看“北研发、中孵化、南应用”的创新格局;大青山水磨村,广东的游客正在从手机上查看着“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线路推荐,放眼望去,感慨“两屏四带多点”生态空间架构;黄合少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享受着以助医、助餐、助洁、助乐、助急、助浴为基础服务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土豆丰收季,武川县的优质土豆通过新建的S43、S29、S311等高等级公路快速运往全市及周边各地......
强首府,离不开区域强。
功不唐捐。事实证明,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与宏观政策进行有效衔接,一个地方才能更好融入发展大局。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这座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五宜”之城正在焕发强劲动力。日前,《呼和浩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国家层面定位呼和浩特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首府各地早已融成一片、连在一起。在这背后的,是坚持“共下一盘棋”,跳出“各管一亩地”的顶层设计;是跳出“1+1>2”的简单叠加效应,剑指向前向新的“指数级爆炸”式发展思维;是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奋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无畏决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补齐短板、缩小差距,牢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一幅幅区域联动发展的工笔组画正在徐徐铺展,连缀成“首府半小时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面向未来,首府必将以“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的发展思维,在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桥头堡上不断展现首府新作为!
呼包鄂乌“一小时经济圈”做区域发展“火车头”
握指成拳,方能同心同向,合力致远。
2021年10月,自治区印发《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紧盯“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盯区域协同发展共性难点问题,推进呼包鄂乌区域发展,打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
作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区域优势明显。区域协调化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也是呼和浩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这场关于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式探索中,呼和浩特怎么做?
2021年9月,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报告中率先提出:呼和浩特要主动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推进公共资源共享,增强区域产业、生态治理和社会治理合作,实现城市间协作联动、互补发展。作为首府,呼和浩特不断强化首府意识、扛起首府责任,体现首府担当,走在前,作表率。
三年时间,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什么?
变化在政务服务“四城通办”的每一个业务场景,在医疗检查报告互认的现场,在飞驰的动车车厢里,在……
随着呼包鄂乌一体化进程加快,四市政务服务“四城通办”的业务越来越多。在呼和浩特市的政务服务场所,无论户籍在不在呼和浩特,都可以办理公积金业务、结婚登记业务等。以呼包两市为例,312个高频事项都纳入了通办清单,并统一了事项要素。四地往来更加便利、频繁,包头与呼和浩特之间开通了十多趟动车,车程只需要1小时……
抱团发展,相互赋能。实践证明,主动担当作为,发挥首府功能,在全区发展规划中当好领头羊,把握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就能不断推动四市一体化发展进度,在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贡献呼和浩特力量。
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民心相通,四市区域化发展以来硕果累累、气象更新。
2024年年初,呼和浩特又立足推动呼包鄂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编制完成了《呼和浩特都市圈规划》。
不断完善跨城市合作发展新机制,增强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与整体性,推动城市间由资源竞争转向竞合并进、协作分工;推进公共资源共享,增强区域产业、生态治理和社会治理合作,实现城市间协作联动、互补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1小时铁路经济圈”“2小时公路经济圈”四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一个充满活力的呼和浩特将集聚更多生产要素;展览资源、演出资源、培训资源共享,四市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联盟,规范文旅市场,合力共建智慧文旅,呼和浩特的文旅魅力会更加彰显;生态环境联保共治、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心城市正在拔节生长。一个要素流通顺畅、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市,正在缓缓走来。
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 厚植呼和浩特张力
如果说,抱团发展只是一种战略上的谋势而动,那么,一个地区要在区域发展中成功突围,靠的则是聚力合力、顺势而为的智慧和底气。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呼和浩特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枢纽,更因与首都北京、与蒙古国近在咫尺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加上黄河“几字弯”城市群的利好因素和打造呼包鄂乌一小时经济圈的潜在因素。
主动融入新格局,服务国家大战略,全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呼和浩特跨越发展题中之意。
谋定后动,借力发力。
紧盯“高铁时代”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的利好环境,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主动承接京津冀溢出效应,建立产业转移承接、资源协同互补、人才交流互动新模式,把首府建成全方位服务京津冀的“腹地”。
三年成绩有目共睹。
——六大产业集群方面引进落地京津冀地区重点投资项目68个,投资额接近1230亿元。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和交能融合产业创新中心先后建成,推动落地智能传感、声纹检测等5项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成果,与陈十一院士团队合作实施航空航天仿真计算科技“突围”项目,与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开展交通和能源行业应用场景挖掘培育合作。
——在中关村京蒙高科孵化器建设人才飞地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北京),引进落地北大叶酸超分子材料、中科院“数字心脏”等重点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37项。
——落地“京数蒙算”智算产业园项目,建成后总算力规模9万P。
——北京-呼和浩特全球首条商用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开通,实现互访延时7毫秒以内;
——通过和林格尔新区多云算力资源监测调度平台实现“和-京-芜-贵-渝”算力调度平台互联互通。
——18家北京数据企业落户和林格尔新区,已建成算力2.4万P,对口保障北京相关企业使用算力1.1万P,占比46%。
——建成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每年为京津冀地区输送绿电41亿千瓦时。
——面向京津冀开通尊享草原、北疆风情、沙漠之旅、精品冰雪旅游等5条线路,每年吸引京津冀地区游客超30万人。
——与北大金秋教育集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一零一中学达成合作办学;与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北师大第三附属中学等3所学校开展了结对共建。
——实施两轮“双首”健康行动和“医疗倍增计划”,与北京市42个医疗机构合作10方面、100个项目;
——建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癌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友谊医院内蒙古分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合作建设心脑血管医院。
——联动天津港共同打造“区港联动”物流服务平台,开通“天津港-曹妃甸-呼和浩特”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
在放眼全局中找位置,在融入全局中把机遇。
随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医疗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现代消费中心、绿色金融中心,休闲度假中心和教育中心建设步伐的不断加深,无论对于提升呼和浩特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能级,还是推进呼和浩特综合实力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全面转型、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意义深远。
面向俄蒙欧“对外开放圈” 乘风破浪立潮头
在全球视角中寻求机遇,在开放中找动力、在开放中抢先机、在开放中赢未来是这座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和全新路径。
坐拥节点地利,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在对俄罗斯、蒙古国乃至欧洲的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众多贸易通道由此延伸,促进双方商品流通;在文化交流上,凭借其独特的草原文化底蕴,搭建起文化互动的桥梁,增进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在人员交往方面,作为交通节点,为商务出行、旅游观光等活动提供便利,推动了区域间的友好合作与民间交流,增强了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了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开放度,为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责任在肩,舍我其谁?
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以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中蒙(合作)论坛为平台,深化贸易、金融、文旅、物流、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努力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节点。呼和浩特将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与巩固经济发展态势结合起来,全力推动面向俄蒙欧“对外开放圈”。
数字会说话。一组数字可以看出首府融入俄蒙欧“对外开放圈”的成效:2021以来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近760亿元。2024年实现预计222亿元。逐年上升的数字,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机会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三年来,呼和浩特培育对外贸易过亿美元企业6家,过千万企业45家,与全球16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建立贸易往来;三年来,跨境物流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中欧班列累计开通发运线路12条,打通TIR国际道路运输路线,首次实现国际货运航线常态化运行;三年来,开通天津—呼和浩特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落地全区首单“区港联动”保税加工业务,首府开放平台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强......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呼和浩特形成了“口岸+平台+功能区域”的口岸发展格局,累计注册跨境电商企业200余家,贸易额突破20亿元,总量居全区首位,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今天的呼和浩特,外贸规模和渠道加快拓展、对外吸引力持续增强、合作交往更加密切;今天的呼和浩特,正在聚焦建设区域开放型城市、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枢纽节点,构建全域开放的新格局;今天的呼和浩特,正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