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候鸟迁徙,万鸟翔集。安徽是重要的候鸟中转站和目的地,成千上万只候鸟越过千山万水来到安徽繁育越冬。从即日起,新安晚报、大皖新闻推出“绿水青山鸟飞回”特别报道,用一幅幅生态图景,一个个生态故事,彰显安徽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不断探索的创新之美,展现安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画卷。
安徽成候鸟“天堂” 万鸟翱翔尽显生态美景
大皖新闻讯 冬日暖阳下,水波粼粼里,在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湿地中,成群的小天鹅扑闪着翅膀,有着吉祥寓意的“鸟中君子”东方白鹳低头觅食。如果你仔细观察,或许还能发现“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的身影。
据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会长侯银续介绍,安徽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和西太平洋迁徙通道,是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大量候鸟的越冬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候鸟从“稀客”变“常客”选择在安徽这片肥沃的土地繁育越冬。
12月底,近千只冬候鸟红嘴鸥现身巢湖沐浴暖阳。安徽全境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
2024年12月1日,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会长侯银续带领会员和观鸟爱好者们一起来到巢湖湿地蓝藻科普馆附近,调查候鸟越冬情况。
一路上,他们观察到金翅雀、八哥、喜鹊、珠颈斑鸠、山斑鸠、棕头鸦雀、麻雀、家燕、棕背伯劳、戴胜、灰椋鸟、丝光椋鸟、黑领椋鸟、白头鹎、北红尾鸲、灰头鹀、棕扇苇莺、纯色山鹪莺、雉鸡、白尾鹞、苍鹭、白鹭、大白鹭、斑嘴鸭、小䴙䴘、凤头䴙䴘、黑水鸡、白骨顶、普通鸬鹚等多种越冬鸟类非常活跃。这样的活动,侯银续和他的小伙伴们已持续多年。
侯银续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根据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绘制的最新且权威的候鸟迁徙通道示意图显示,安徽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和西太平洋迁徙通道,是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大量候鸟的越冬地。
2024年,鸟类摄影爱好者裴志新首次在淮南地区拍摄到太平鸟,并有近百只。合肥十八联圩湿地成候鸟越冬新乐园
“十八联圩的面积非常大,稻田灌上水,就形成一块块浅水湿地滩涂,更适合天鹅、雁鸭类和渉禽鸟类栖息。”侯银续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十八联圩湿地和滨湖湿地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是冬候鸟大量聚集的越冬地,也是其多年来观察、关注的重点地区。
据侯银续介绍,2023年初,他和林业、生态环保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教授前往肥东十八联圩湿地进行现场考察和分析,结合环境特点和湿地现有资源提出诸多专业建议。比如对大型湖塘湿地深水区要恢复菹草、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浅水区种植莲藕等,因为藕芽和莲藕是天鹅喜爱的食物。岸坡滩涂要留有足够的缓坡,形成宽阔的浅水区,这有利于鸻鹬类鸟类留下来。水边要种上芦苇、水竹、香蒲等,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屏蔽干扰,给鸟类提供安全感;地势较高的旱田可种植小麦、油菜,这是冬候鸟越冬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
这些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十八联圩改种1200亩小麦,并于2024年6月份迎来收割期,有所不同的是,这些小麦不施肥,不打农药,全部‘靠天收’,每亩约减产400斤,目的就是为了给迁徙途中的鸟儿们提供充足的食物补给,同时也为越冬的大雁、白骨顶、黑水鸡、蒙古兔等动物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
也是从2023年开始,金秋时节里十八联圩湿地数千亩稻田不再全部收割,而是留下100亩左右,“捐赠”给即将到来的冬候鸟们。给鸟儿留口粮的“用心”,得到了鸟儿的“回应”,2024年,十八联圩湿地的候鸟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改善。
2024年12月中旬,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透露,如今,十八联圩湿地已调查到鸟类190种,新增鸟类127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48种。十八联圩生态环境正持续改善,成为候鸟越冬的新乐园。
“保护鸟类就是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侯银续说,安徽候鸟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反映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大皖新闻记者 殷志强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