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冰雪历史重温冬奥荣光

旅游资讯 4 0

新雪季来临,崇礼各大滑雪场迎来滑雪爱好者。开板第一个月,崇礼区接待游客数量就接近100万人次。在“冰雪热”持续的同时,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也迎来了各地游客。

作为国内首家以冰雪和冬奥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国内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冰雪和冬奥主题博物馆,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不仅让观众得以了解冬季运动和冬季奥林匹克的历史,也让他们有机会重温北京冬奥会的荣光。

华侨冰雪博物馆外景

顾拜旦手稿

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的新疆整皮滑雪服、新疆传统毛皮滑雪板及滑雪杖

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火炬

1930年2月8日《北京画报》溜冰专刊

“铜坐龙”冰箱贴

观展·亮点

万年岩画 证明滑雪起源于中国

这座宝藏博物馆位于“冬奥小城”崇礼城区中心,远远望去,其起伏的“山形”姿态与远处连绵的山脉交相辉映,整座建筑完美融入自然环境中,崇礼之美展现无遗。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艺术装置以2022年冬奥会会徽形象为原型,设计数控动态装置,将核心的“冬”字图形循环往复动态变换,依次呈现出雪上项目高山滑雪、跳台滑雪、单板滑雪等生动形象,突出冬奥特色,解读冰雪运动精神。

博物馆内,一块巨石模型高高悬挂。讲解员师玉萍告诉记者,这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滑雪岩画放大示意图。通过投影技术,四名脚踏滑板、手持雪杖的人物形象逐渐显现,“我们将其解读为早期滑雪人类狩猎图”。

师玉萍在讲解中介绍,长期以来,提到滑雪运动的起源,大家都会追溯到欧洲,但2005年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滑雪岩画,它一跃成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反映人类进行滑雪活动的资料。

新疆阿勒泰地区滑雪岩画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滑雪运动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2015年,在新疆阿勒泰市发布了《2015阿勒泰国际古老滑雪文化交流研讨会专家宣言》,其中表明“中国阿勒泰地区是人类滑雪起源地”。

展板中还摆放着上世纪二十年代阿勒泰地区的皮毛滑雪板。师玉萍提到,与西方光滑的滑雪板不同,皮毛滑雪板更具有智慧,“新疆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已成为非遗项目,是中国独有的。当滑雪板顺行的时候,皮毛是顺行的;逆行时皮毛可以起到止行作用。”有趣的是,早期滑雪使用的是一根雪杖,后来才演变为使用两根雪杖滑行。

顾拜旦手稿 展现奥运情缘

馆内主要设有4个基本陈列厅、1个临展展览厅。4个常设陈列分别是“世界雪上运动展”“中国冰雪运动展”“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展”和“2022北京冬奥展”。展馆不仅对世界冰雪运动历史和发展脉络,历届冬奥会及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的实物、图片及影像资料进行了全方位的收集和展示,还设立了冰雪运动互动体验区和冬奥运动高科技产品展示区。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记者来到“认识冬奥”的展览部分。一份收藏于玻璃框内的特殊手稿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写于1929年的手稿。手稿是法文书写,由顾拜旦在普罗旺斯的一个酒店内写给他的同事,主要内容是顾拜旦拜托同事帮忙安排,让他能够在马赛火车站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组委会主席见面。当时顾拜旦担任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崇礼区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局副局长武云告诉记者,“它最珍贵之处在于顾拜旦存世手稿本就不多,而这份又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奥委会五环标志官方信纸上书写而成的,堪称整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除了顾拜旦手稿,馆藏的12把历届冬奥会火炬也颇引人注目。“这把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的火炬格外珍贵。”武云称,这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点火仪式,火种采自挪威著名滑雪运动员努尔海姆家中的炉火。1972年第十一届札幌冬奥会火炬,作为首次在亚洲举办冬奥会并点燃的火炬,同样意义非凡。盐湖城冬奥会火炬,是第一次把玻璃元素融入到火炬制造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届冬奥会上,中国选手杨扬夺得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金牌,中国在冬奥会历史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从《冰嬉图》到《北京画报》 藏着“老北京”的冰雪情结

展厅中一处大屏幕动态展示的《冰嬉图》是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清朝入主中原后,将他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冰嬉也带入内地,其内容丰富多彩,呈一代之盛。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于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训练。作品是清乾隆年间由张为邦、姚文瀚等共同绘制。原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腊月初八太液池冰嬉的场景。

滑雪活动从日常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体育运动,需要经历一些过程。18世纪,经由挪威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对滑雪的推广,滑雪运动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向世界各地扩展。19世纪晚期,现代滑雪运动的先驱——挪威人桑德雷·诺德海姆,为滑雪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使用可以流畅转弯的泰勒马克滑雪技术,在挪威引发了滑雪风暴;二是发明了“柳条”绑定器,使滑雪者能够在滑雪板不脱落的情况下进行回旋和跳跃,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白桦根嫩枝制作的滑雪板固定器。珍贵的桑德雷·诺德海姆画像便收藏于此。

中国现代冰雪运动始于19世纪末的北方地区,由各国侨民传入中国。博物馆内,展出了当年老北京的“冰雪情结”。1930年的《北京画报》就有一版溜冰专刊,报中写着“北平之溜冰戏,可称青年人最时髦之社交的玩艺儿”,可以看到穿着不同风格服饰的溜冰者,甚至还有化装成哈巴狗和梅花树的人。1930年12月,北平摄影社发行的《溜冰术》是目前所见中国第一本专门介绍冰上运动的书,由当时北平鸽影合作社编纂而成。

观展·解码

文创产品“铜坐龙”背后有故事

博物馆服务台一侧柜台内,摆放着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其中崇礼原创的“铜坐龙”冰箱贴受到参观者的青睐。出土于崇礼太子城遗址的“铜坐龙”无疑为这座冬奥小城增添了一份历史底蕴。

在考古过程中,太子城遗址出土了“尚食局”款瓷器、“内”“宫”款砖、皇家气象的龙凤鸱吻等文物,出土文物“铜坐龙”精美程度更是令人惊叹。鹰嘴、犬身、龙形,像是融合了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兽。“金是游牧民族,他们多崇拜老鹰、猎犬等动物,所以我们看到的‘铜坐龙’并非完全意义上‘龙’的形象。但金代皇帝多倾慕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龙也多出现在此时的器物中。”工作人员介绍。“铜坐龙”有什么用?相关资料显示,金代皇帝在使用专车时,扶手的横木上都会进行精雕细琢装饰,“铜坐龙”可能是扶手上的一种装饰品,也可能是大步辇之上的装饰器物,用它做装饰彰显着皇家的威仪。

因此,“铜坐龙”等重点文物和种种线索,将太子城遗址指向了距今有800多年历史的金代皇帝行宫“泰和宫”。

据介绍,作为第一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太子城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冬奥会场馆规划建设随即为考古遗址“让路”,冬奥村项目另选地块,太子城遗址及周边历史环境得以实现原址整体保护,并规划建设了考古遗址公园。如今,在高铁站、冰雪小镇、冬奥村及周边其他组团建筑中,占据“C”位的就是这座考古遗址公园。今天,我们看不到巍巍泰和宫,却看到了静卧于此的“雪落宫墙”。这座建筑是太子城遗址公园西院落展厅。大红的外墙颜色鲜艳耀眼,红墙上部的白色六边形图案正是雪花造型,营造出一种“雪落宫墙”的东方情韵。

博物馆创建背后的“赤子深情”

在这座以“华侨”命名的冰雪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冬奥主题展品,无声讲述着全球华侨华人与冬奥会的故事及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切关注。

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中国侨联”)倡议海内外侨胞捐建,2020年6月开工,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万名侨胞参与捐建。中国侨联为博物馆征集和购买了国内外冰雪运动藏品超过6000件。

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担纲设计,采用“博物馆+图书馆”的两馆合一模式修建,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冰雪和冬奥主题博物馆。在捐建“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留名墙上,记录了2019年至2021年期间,海内外侨胞通过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单笔捐赠10万元以上者名单,其中有著名的侨企、知名的慈善家,也有侨界组织和侨社团,还有侨胞家庭和个人。

这些藏品陈列在冰雪博物馆,如同一条情感纽带,拉近了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距离。华侨冰雪博物馆是北京冬奥会一道亮丽的风景,未来,博物馆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李如意 文 邓伟 摄 张存 制图

观展·提示

■展期:长期,每周一闭馆

■地点: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

■交通:从北京北站或清河站乘坐高铁至崇礼站,下车后打车约10分钟可到达

■票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