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轩丨文旅融合不能只看“热闹”

旅游资讯 6 0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各地文旅融合风生水起。在贵州,《红飘带》《伟大转折》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持续火热,“村超”“村BA”“村晚”“村光大道”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接二连三”。即便是在已经进入冬季的当下,贵州旅游依然处处有人气、处处有看头、处处有耍头。

这些都是长久以来文旅融合纷繁热闹的积淀蓄势与持续释放。近年来,贵州始终把文旅融合作为方向性根本性融合扎实推进,深刻认识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仅仅是业态上的叠加,更是精神、思想、价值层面的深度融合。简而言之,“旅之无文,行之不远”。文旅融合如果只是表面“热闹”,是不足以支撑其行稳致远、一路长红、持续热火的。文旅融合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离不开文化建设的涵养,这既需要不断厚植的底座,更是不可或缺的灵魂。

文旅融合应以“文”为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旅游早已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其内核是以人为本的内需与追求,逐渐转变为一种追求文化体验、情感共鸣和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

这一转变和定位也进一步诠释为何一个点的火爆出圈,一条线的串珠成链,一座城的繁华热闹,总能成为吸引人们不断前来的诗和远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六盘水牂牁江国际滑翔伞基地。

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将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进一步看,既要关注文旅项目的热闹程度,更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升项目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在传统建筑中欣赏民间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地方风俗,各地特色文化资源都有“吸睛圈粉”重要潜力。所以,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通过举办文化节日活动、民间艺术展演、组织手工艺体验等,将文化元素适当和巧妙地融入旅游项目,使得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景,还能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文旅融合应向“心”而行。

文旅融合需要以“颜值”为窗口,吸引游客身临其境“入景”,但更应注重文旅体验,突出“生活味”“乡愁味”“烟火气”,才能真正绘就“诗和远方”鲜活画卷,让人“心”入其境,“走进来”也能“留下来”!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来到遵义花茂村,走过美丽的乡间小道,在“红色之家”农家乐与王志强等群众亲切交谈。一句“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了乡愁”让当地人找到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核和动力引擎。

遵义花茂村。

村民们把总书记走过的路亲切地称为“乡愁小道”,并陆续打造“乡愁十景”、开发“乡愁十礼”、评选“乡愁十味”,利用传统技艺“花茂土陶”“纸浆压花”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寻觅乡愁”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到花茂村寻找体验“乡愁”。花茂村也从贫困落后的“荒茅田”,华丽蝶变成产业兴旺、文化繁荣、乡风文明、人民幸福的和美乡村。

今年,贵州也探索了诸多向“心”而行的文旅融合新路径,比如持续火热的以群众为参与主体的黔东南“村超”“村BA”,以音乐艺术体验为主导的新蒲新区演唱会、绥阳稻田音乐节、正安“吉他+N”系列音乐活动等,都是从“身”的吸引,向“心”的融合,嵌入了文化元素的文旅融合,既能有红极一时的耀眼,又能有长红常新的蝶变。

文旅融合应以“智”提“质”。

近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与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4”揭晓:今年的年度国内字是“智”,年度国内词是“新质生产力”。

从“智”到“质”都是新时代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文旅融合要与时俱进“智”起来,才能让文化更好的赋能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文化演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将地方特色文化、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表演艺术之中,通过舞台呈现、实景演出等形式,为游客打造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从“红飘带”打响“贵州之旅第一站”大IP,到红色文化沉浸式演出剧目《伟大转折》火爆出圈,再到杂技剧《脊梁》《绮境》和舞剧《王阳明》“舞”“技”齐飞,多彩和鸣。

舞剧《王阳明》演出剧照。

这些案例,用事实和成效作答,让人看到了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潜力活力魅力所在,探索出一条集宣传、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发展之路,用创新的方式讲述着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如同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架起了观众与那段历史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人们在享受美好旅程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温度。

文旅融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吾”是为引流推介家乡而全情投入、倍加努力的文旅局长们,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各种变装,亮出“十八般武艺”。

“吾”也是每个等待出发,或在路上,向往诗和远方的我们。我们都渴望“一路生花”的美好体验,优质完善的旅游服务,直抵心灵的情感共鸣和精神享受。而这不能只看“热闹”,必须持之以恒以民之所需民心所向为出发点着力点,更要深刻明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内在逻辑,坚持以文化建设的久久为功,不断释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势能转换。

遵义播州乌江寨。

时代飞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如一。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下足精细的“绣花”功夫,用心用情做好文化产品如何来、文化产品怎么建、文化产品如何用等文章,才能打开文旅融合的一路生花、长红常新广阔天地。

多彩贵州这片热土,从不缺少“热闹”,更不缺少文化。需要每个大我和小我,秉承赤诚热爱的情怀,坚持以文化为笔、以山水为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勾勒描绘一幅幅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彩画卷。

绿水青山间,文旅融合的“热闹”掩映之下,到黔中大地“看海”,飞越多彩贵州,会是现在幸福的开始,也会是未来快乐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