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史圣故里拜史圣

旅游攻略 4 0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韩城,史圣故里拜史圣:漫游晋陕大峡谷(26)

9月23日,自延安至韩城。

这是一次长途奔袭,早上7:15从延安汽车站出发,下午2点才到韩城,长达7个小时,途经甘泉、富县、洛川、黄龙、澄城、合阳等县。黄龙之前大都是山地,沟壑纵横,澄城之后大多为平原,土地肥沃。但不管山地还是平原,一个基本的感觉都是植被茂密,生态良好。连同上一次自山西吉县到陕西宜川、经富县、甘泉、到延安的长途奔袭,都给了我同样的印象:我心目中曾经荒凉的黄土高原变了!

韩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其中著名的有史圣司马迁祠、墓,这也是我首先要拜谒的。此行,也算是一次朝圣之旅。

司马迁墓位于韩城芝川镇南的高岗之上,面积4.5万平方米,古建筑保存完整。地处芝水、澽水和黄河交汇处,山环水绕,气象万千。

站在广场上的司马迁塑像(上)前,远眺高岗上的司马迁祠、墓(下)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135年——?),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因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传记体《史记》,而被誉为史圣。

自幼随父读书,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20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河、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民俗风情。后为郎中,随武帝出巡西北,出使西南。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父死,遵遗继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开始阅读皇家馆藏典籍,收集资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制定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史称“太初历”。此后,着手著史。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凌辩解,触怒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出狱,任太史令。受刑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典籍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馆藏的典籍档案,以及自己考察的资料,终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极为深远。

司马迁逝世后,《史记》藏于家中,至汉宣帝时,始由于其外孙杨恽传于世。

除《史记》外,现存于世的其它著作还有《报任安书》《素王妙论》《悲士不遇赋》。

从广场至景点,要经芝水之上的芝秀桥。始建于明嘉庆年间,原为木桥,屡建屡毁。现石桥为1936年4月,杨虎城、邵力子来韩城时捐助1.6万银币所修。

过芝秀桥,到司马古道。原名韩奕坡,因司马迁墓建于其北侧,古又称司马古道。始于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石条为北宋铺设,原有1500米,现仅存300米。历经800余年沧桑,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深深的人行车痕,见证了这一带曾经的繁华。

“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这是在韩城流行的流行的一句古语,说明这一带曾经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过“司马古道”,到“高山仰止”木牌坊岔路口,一路上行,至“司马迁祠”,共有四个高台,各台之间有石阶相连,层层上升,计有九十九级台阶。每座台前立有一木牌坊,自下而上,直达顶端的司马祠、墓。

九九归一,足见古人对先圣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

九十九级台阶之后,便是司马祠。院内古木参天,四周围有城墙。中间有四间献殿、四间寝室,连同献殿正中供奉的司马迁塑像,都是宋代建构。殿前石雕供桌,为清同治年间芝川八社乡廉敬献。殿前有古碑林立,最早为宋代,记载了历代树碑立传的纪事和文人墨客对一代史圣的颂词。

太史祠后为太史墓。

据碑石记载,自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为司马迁建祠修墓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保护修葺。

现存墓冢为砖砌蒙古包状,高3.08米,周长18米。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现墓上生长有古柏一棵,枝分为五,人称“五子登科柏”。墓周嵌以八卦和花卉砖雕图案,“八卦”,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精神。墓前一石碑,上书“汉太史司马迁公墓”,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司马迁祠、墓周围为筑有带雉堞的城墙,如城似堡,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四方景色尽收眼底。据说这里离龙门不远,但目之所及,只看到延伸到黄河的长桥。

2024.9.23 游览

2025.1.5整理于法国普罗旺斯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责任编辑: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