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山东国家级高新区:五家跻身全国前50,青岛高新区领跑

旅游资讯 6 0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多个国家高新区接连发布“喜报”,公布新位次。

在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中,山东共有5个高新区进入综合评价前50名,分别是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作为山东的重要创新力量,高新区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山东五大高新区各具特色,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展现了强劲实力。这5个高新区的上榜展现了山东各地高新区推动产业和创新升级的成效,同时,山东的高新区还在单项指标上频频亮相。

“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

高新区是各地招商引资的关键平台,也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各地都争取在国家高新区序列中实现进位。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完成了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的综合评价工作,并公布了综合评价前50名以及工业总产值、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优质企业数量、营商环境六个单项评价前20名排名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下称《指标体系》),从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突出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引导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新版《指标体系》突出了结构性与质量指标、强调研发机构数量、研发人员比例和研发经费支出等指标,鼓励高新区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各个国家高新区要坚持继承巩固、创新发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作出更大贡献。

青岛打造“一区多园”模式

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青岛高新区列全国第13位,与去年持平,在山东省位居第一。

在单项排名中,青岛高新区在工业总产值榜单中列全国第18位,在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榜单中列第11位,在优质企业数量榜单中列第17位。

从2020年的全国第20位到2024年的第13位,青岛高新区实现了排名稳步提升。这一组数字背后是青岛高新区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全面突破。

自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青岛高新区经历了发展蜕变。青岛高新区最初以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为核心,包含青岛科技街和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总面积9.8平方公里。2008年,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启动建设,随后,蓝色硅谷核心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园区陆续纳入,青岛高新区逐步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目前,青岛高新区总面积已超过560平方公里。

在“一区多园”模式下,青岛高新区的各个园区各具特色。胶州湾北部主园区以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为主导,并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等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依托轨道交通装备这一国家先进制造集群核心优势,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

济南高新区产业迸发动能

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济南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6。在六大单项评价中,济南高新区有5个单项跻身全国前20,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列全国第18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列第20名,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列第19名,优质企业数量列第18名,营商环境列第13名。

这些指标充分体现了济南高新区在产业升级以及发展环境方面的硬实力。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济南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5.9亿元,同比增长6.5%,分别领先全国、山东省1.7、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较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分别领先全国、山东省3.5、1.1个百分点。

济南高新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复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从最初的22家扩展到2400余家。如今的济南高新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座座现代化厂房、一批批创新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济南高新区立足优势资源,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其中,智能装备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交通及工程机械、激光装备等细分领域居行业领先位置。

以激光产业为例,经济导报记者在济南高新区采访时了解到,济南高新区集聚了济南市激光产业70%的重点企业。济南高新区智能装备城激光产业园作为济南市激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吸引了华光光电、邦德激光、森峰科技、金威刻等在内的多家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内激光装备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聚集逐渐加快。

“高新区积极扶持激光产业发展,出台了配套的各种利好政策,金威刻是在高新区成长壮大起来的本土企业。”济南金威刻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特色产业构筑发展支柱

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潍坊高新区位列第29。在单项评价中,潍坊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列全国第17名,营商环境列全国第17名。依托优越的产业基础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潍坊高新区正加速迈向新阶段。

潍坊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1992年正式获批国家高新区。一组数据显示,在潍坊全市经济版图中,高新区以不到全市1%的土地贡献了1/8的税收收入、1/7的工业增加值、1/5的进出口总额以及1/4的高新技术产值。

潍坊高新区在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精准发力。作为潍坊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潍坊高新区持续加快建设产业强区。去年8月,潍坊高新区入选赛迪顾问发布的“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百强”“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生物医药)百强”三大榜单。

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淄博高新区列全国第37名,比上一年提升1位。

淄博高新区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88年,彼时,借助淄博被划入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机遇,淄博提出建设淄博工业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设想。1990年3月,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奠基,两年后,国务院批准将其升级为淄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今的淄博高新区已然成为淄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的主要承载区。

淄博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特色的支撑,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为其注入了动力。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中,淄博高新区再次跻身“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并在生物制药和先进制造领域分别排在第21位和第88位,进一步凸显了其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此外,威海高新区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列全国第45名。威海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3月6日,是由科技部、山东省政府和威海市政府三方共建的三个全国火炬高新区之一。

电子信息是威海高新区的优势产业之一,2024年,其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汽车电子、卫星空间技术、半导体、打印机四大板块,加速从加工制造向创新智造转型升级。

威海高新区还是威海医药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数据显示,威海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家,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71家,其中,过10亿元10家,过50亿元2家;纳税过千万元工业企业47家,过亿元3家。2023年度威海市纳税前六位中,威海高新区企业威高集团、迪尚集团、光威集团占据三席。

威海高新区还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家、省级瞪羚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4家,数量及占比均为该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