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洋景漂”逐梦平台——千年瓷都景德镇迎聚“文化候鸟”

旅游资讯 3 0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变身“洋景漂”逐梦平台——千年瓷都景德镇迎聚“文化候鸟”》。全文如下:

江西景德镇,从古至今,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座独特的城市。尽管地处赣东北山区,但开放与包容始终是这座城市的禀性。16世纪的英国博物馆地图上,中国城市只标有三个,景德镇就是其中之一。

以制瓷技艺闻名世界,用陶瓷文化对话世界。如今,丰厚的文化资源、多元的城市氛围、便利的创业条件,造就“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核心吸引力”。高峰时全球5000多名陶艺家、设计师、手艺人如“候鸟”栖居于此,共同奔赴诗意远方。

“老瓷厂”聚集“洋候鸟”

手捧刚出窑的瓷盘,45岁的韩国设计师朴珠希展示自己运用绞胎技艺设计制作的“马赛克”系列作品。

薄荷绿、罗兰紫、哑光白……瓷盘上丰富的色彩,来源于景德镇的美景,勾起朴珠希儿时在山间生活的记忆。

“我记忆中的田野,四季色彩分明,所以在创作时,我融入多种颜色,希望呈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化。”朴珠希说,景德镇给了她灵感,也为生活增添色彩。

2008年自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朴珠希在北京、杭州等地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和陶瓷没有交集。两年前,初到景德镇,她就被这座城市悠久的制瓷历史、浓厚的艺术氛围深深吸引。

最能代表景德镇新气质的“网红”地标——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是由原国营宇宙瓷厂旧址改造而来,22栋老厂房被全部保留,通过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环境营造,不仅留住老瓷厂的“魂”,还打造了年轻人的造梦舞台。

2015年起,陶溪川文创街区每年推出为期三个月的“候鸟计划”,向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机构发邀请函,请它们推荐艺术家,吃住行创作全免费,唯一要求是留下三分之一的作品。

两年前,当朴珠希来到陶溪川时,“候鸟计划”不再只邀请陶艺家,还向不同职业的人群张开怀抱:来自法国的绘画师莫琳,以陶片为画笔绘就斑驳的植物剪影;来自美国的工程师迈克尔,用3D陶瓷打印技术融合青花纹饰;来自波兰的设计师卡莎,用陶瓷雕塑勾勒出城市轮廓……陶瓷成为“洋候鸟”共同的语言。

如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候鸟”,因文化相遇,以热忱而聚。

“每逢春暖花开、秋高气爽,大家就像候鸟一样,从本国‘飞’来景德镇,共赴世界陶瓷爱好者的盛会!”朴珠希说。

瓷文化是“洋候鸟”初识这座城的“面子”,也是吸引他们扎根这座城的“里子”。近十年来,已有3600多名艺术家来到陶溪川国际工作室驻场创作。

“90后”马来西亚小伙吴镇熙,已在景德镇度过九年时光。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陶溪川国际工作室,负责“候鸟计划”的运营。吴镇熙说,这座城市从陶瓷创作到吃穿住行,对国际艺术家都很友善,几乎没有障碍。

“倾囊相授”开放包容

眼下,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主理人李文英难得清闲。

1998年,李文英“漂”到景德镇。兄长李见深从海外留学归来,在景德镇三宝村买下四间农舍,改造成陶艺工作室,并邀请美国、加拿大等地的陶艺家前来交流。自那时起,李文英就负责打理工作室,接待国际陶艺家。截至目前,三宝国际陶艺村累计接待10万人次国际艺术家和游客。

随着景德镇日益“出圈”,三宝村所在的狭长山谷里,“冒”出了上百间国内外艺术家的陶瓷工作室。不少了解景德镇的国际陶艺家在这个城市安家置业。

不久前,西班牙青年陶艺家乔曼,创作出一款名为“观注”的茶壶,在江苏宜兴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壶艺大赛上获得优秀奖。

壶嘴弯曲上扬,壶身圆润饱满,侧开的进水口设计,婀娜的把手款式……素坯上勾勒出青花纹饰,将加泰罗尼亚的水壶造型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融为一体。

2024年10月17日,西班牙陶艺家乔曼在陶溪川春秋大集上向游客介绍自己的陶瓷作品。(隋尚君 摄)

三年前,乔曼不再满足于每年暑期到景德镇短住。他来到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开办自己的工作室。“陶艺是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我的出行半径靠步行就够了。”乔曼表示,一百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两万元一年的租金让他没有“租房焦虑”,而且出门就能买到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刚开始,乔曼曾担心语言不通、环境陌生、无法融入当地。乔曼没想到,从制模到手绘再到烧制,景德镇的老师傅们都倾囊相授,“景德镇陶瓷工匠讲究分工协作,最可贵的是每道工序都向外来者开放。只要有创意,不愁没人帮你实现”。

如今,距离市中心近20公里的湘湖镇,聚集了来自意大利、埃及和俄罗斯的雕塑家、史学家。镇上开设了陶艺材料店、模具店、公共窑,就连墙壁和电线杆也成了布告栏,贴满“招画工”“招坯工”“招捏塑工”等中英双语广告。

年逾八旬的日本陶艺师安田猛曾在景德镇生活了14年。他在日本和英国生活工作多年,见证世界陶瓷业超过半个世纪的迭代。“景德镇是一个奇观,源于古老,但能适应新环境,在更高维度、更国际化的层面,前景将更加广阔。”安田猛说。

对话世界续写“瓷缘”

11月底,法国卢瓦雷省日安市市长卡马尔来到景德镇,签署两地建立友好城市的意向书。

“日安是法国陶器之都,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虽相距遥远,但两地都具有浓厚的陶瓷文化艺术特色,因陶瓷相遇,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卡马尔说。

千百年来,“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为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明互鉴搭建起坚固桥梁。

如今,不到160万人口的景德镇,已经与41个城市正式或意向缔结友城;依托“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和“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等平台,景德镇与72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而往返于本国城市与景德镇之间的“文化候鸟”,成为文明互鉴的使者。

土耳其陶艺家爱可忘不了15年前,初到景德镇时见到的情景。

“凌晨4点,我看到一个路人抱着一个青花瓶,另一个人拉着一车瓷器坯料,走一会儿就能看到整条街的瓷器店铺……”爱可回忆道,“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是满满当当的瓷器,几乎每个人都在做与瓷器有关的事。”

爱可从小跟着家人去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看展览,发现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运达土耳其的青花瓷下方有“景德镇”底款,从此对这座东方小城充满向往。

正是得益于丝绸之路,波斯地区的矿物质钴料苏麻离青和中国的瓷器相结合,才有了惊艳世界的青花瓷。

苏麻离青开启的文化交融故事,今天仍在延续。

爱可在土耳其读大学时主修陶瓷艺术专业,当时班上11名同学,唯有爱可一路向东来到中国。在他看来,陶瓷源头在东方,他决定来中国把这片“空白”补上。

爱可来到景德镇攻读陶瓷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开办工作室,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每年大部分时间住在景德镇。“回头看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很庆幸有勇气迈出这一步。”

在爱可等各界人士努力下,景德镇与土耳其瓷器重镇伊兹尼克成为友好城市,他希望继续以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土两国文化和贸易合作。

“不管做什么,先要做朋友,这是从古丝绸之路到今天‘一带一路’亘古不变的规律。”爱可说。

“千山万水阻隔不了相识与相交的脚步,期待两年后相聚‘千年瓷都’景德镇……”2024年秋,在葡萄牙卡尔达什-达赖尼亚市,第5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AC国际陶艺大会闭幕式上,景德镇接过两年后的大会主办权。

“IAC国际陶艺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但在景德镇,每天都是交流的盛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荣誉主席托比恩说。

对话世界,续写“瓷缘”。景德镇与世界各地共同演奏的文化交融“协作曲”仍在继续。(记者 黄浩然 朱雨诺)■

标签: 景德镇 候鸟 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