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藤
遵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转折地。在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纪念日前夕,我来到了这座心仪已久的英雄城市。这几天里,参观遵义会议旧址,考察虾子镇辣椒城,调研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山堡村,整个行程仿佛都氤氲着一片红,感受到一种“红泥小火炉”“酒暖香芬烈”的浓浓烟火气。这氤氲着的红,除却看得见的景象、嗅得到的气息外,它还是一种感觉,一种无处不在的精气神,它犹如一双温暖的手,拥抱你的灵魂,让你在寒冬里心潮起伏、暖意充盈。陪同我们的友人说,这是“贵三红”“辣文化”给人的普遍感受,每个走进遵义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氛围所感染。
“贵三红”是指红遵义、红辣椒、红产业,“辣文化”则是由当地民俗、饮食习惯形成的一种文化。在我看来,“贵三红”“辣文化”是一种耀眼的人文标识,它们让遵义成为一座名实相符的红城。
“红遵义”不难理解,伟大的遵义会议为这座古城披上了永恒的光芒。遵义之红,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更是新时代的进取精神和斗争品格,是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的精神财富。遵义之红,也是辣椒之红。这里有几十种红辣椒,其中以遵义朝天椒最为有名。遵义朝天椒有锥形椒、指形椒和团籽椒三大类,颜色枣红,油润饱满,在田野里根根昂首向天,让人想到万众一心、剑指苍穹。遵义之红,当然还包括“红产业”——一方面是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旅产业,另一方面则是以辣椒种植、加工、贸易为主的富民产业。“红产业”正在成为遵义的支柱性产业,其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这样说,读懂了“贵三红”“辣文化”,就参透了这座城市的精髓。
辣,在遵义成为一种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遵义是座嗜辣的城市,从明代开始,人们就种植辣椒,一代又一代椒农不断改良品种,创新烹饪方法,靠辣椒而生,因辣椒而兴。辣是遵义人心里的五味之魂。在遵义,辣椒是家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肴,能吃辣,成了遵义人的重要特征。山堡村的一位椒农和我说,碗里可以没肉,饭里不能少辣,无论男女老少,人人无辣不欢。辣在遵义,犹如酸在山西,它不仅是入口入胃的美食,还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现在,遵义城乡辣椒产业的从业者难以估量,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中国辣椒城便坐落于此,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年年举办,小辣椒被遵义人做成了大文章。
这片土地上的红与辣,让人想到坚忍、乐观的精神品质。红军长征经历了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人困马乏,境遇凶险,遵义会议犹如一道霞光,穿过冬日的阴霾,照耀在官兵心头,徘徊中的红军顿时有了方向。他们像遵义朝天椒一样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四渡赤水,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红军从遵义出发,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的夹金山,一旦有战士走不动了,炊事员就会上前喂生姜和辣椒水。除湿御寒的辣,陪伴着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陕北延安。
辣文化在当地典籍里也多有浸润。遵义“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清末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每次回琴洲老家省亲,总是先让家人端上一碗辣椒水(开水泡干辣椒)置于茶几,边饮边聊。对于走南闯北的黎庶昌来说,任何咖啡、茗茶都比不上老家的辣椒水。
遵义的辣椒色泽鲜亮,油润肥硕,加工出来的食品香辣、酸甜,俘获了人们的味蕾。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食辣的习惯,各有特色,难分伯仲:川渝地区喜麻辣,江西喜咸辣,湖南则为火辣。遵义的辣是香辣,辣前加上一个“香”字,辣就有了格局。《诗经》有“有飶其香,邦家之光”的诗句,可见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美食本身,它还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仁和”“和合”精神。香,让五味得以调和,互不压味,相得益彰。
辣椒为乡村振兴带来了红红火火的产业前景。人人皆知成都、重庆以火锅著称,而很少人知道两地的火锅少不了遵义的朝天椒。1993年就开始做辣椒生意的老石告诉我,经他手每年销往重庆的干品朝天椒超过百万吨。在遵义,辣椒经纪人有三千余人,从事着国内外辣椒贸易,是他们让遵义朝天椒红遍世界各地。被央视报道过的全国劳动模范胡广芬,早先在东莞某鞋厂打工,后来成为鞋厂高管,因为对辣椒怀着特殊的感情,她选择回乡从事辣椒产业。现在,她已经拥有固定资产达2.4亿元的辣椒产业园,正带领无数乡亲靠“红产业”走上致富路。
从遵义归来,家人说我吃饭的口味变了——我这个不善食辣的人,也开始餐餐离不开辣椒。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0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