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河南这片广袤大地上,岁月流转间留下了无数传统古村落,它们就像一部部活着的历史书。而其中有个特别的村落——甘泉村。它可不一般呐!豫晋古商道曾从村中穿过,见证过繁华与落寞。村民的院墙竟用古陶残片垒就。这里曾陶瓷业兴盛,有“小洛阳”的美称。如今,虽辉煌不再,但那古窑、笼盔墙等,都藏着千年故事!
针对甘泉村的明清民居、作坊和古窑遗址,会采取以下举措。保护方面,建立详细的保护名录和档案,记录建筑与遗址的信息,为研究提供依据;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日常巡查维护,及时修缮损坏部分;实施环境整治,改善村落卫生和生态,营造和谐氛围。开发上,发展文化旅游,将民居改造成民宿,作坊和古窑遗址变成展示馆,让游客体验传统生活和文化;举办陶瓷文化活动,传承制作技艺;推动文创产业发展,设计特色纪念品,增加村民收入并推广甘泉村的文化遗产。这些措施旨在既保护古迹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甘泉村在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西南3公里的地方,处在丘陵地带,四季分明。2016年还被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呢。它名字的由来啊,是因为村里有个泉眼,水比周围的都甜,所以叫“甘泉”。
这个村有1700多人,400多户,大小姓有40多个,分新村和老村。老村在两山之间的山沟里,新村在山腰和山顶,分布有点集中但又稍显凌乱。这里的土是渣子土,也就是坩土,是烧陶瓷的好原料,好多陶瓷艺人就跑来这儿做陶瓷,慢慢就形成了村落。
甘泉村北靠黄河,南邻眕水,村里有条用乱石铺的羊肠小道,这就是豫晋古道,别看它不起眼,可是河南到山西的必经之路,也是重要的商贸通道哦。在宋元明清那会儿,甘泉村可热闹啦,陶瓷业特别发达,走在古道上,就好像一脚迈进了千年历史,能听见当年的车水马龙声。
这儿烧的主要是粗瓷,像瓷碗、瓷盆、瓷罐还有砖这些生活用品。以前瓷业发展得好,销路广,来买瓷器的人多了,不仅让村子经济好了起来,还带来各地特产,甘泉村就成了交易市场,所在的岭叫“碗窑岭”,还有了“小洛阳”的美称,据说和景德镇、神垕古镇地位差不多呢。
走进村子,你会惊讶地发现,整个村子好像是用陶瓷堆起来的。随便捡片陶瓷,都可能是历史遗留。村里小路坑洼不平,两边用陶罐垒起来的墙特别美,装饰着这个有点落寞的村子。
那些一层层的陶罐叫笼盔,是烧陶瓷时放胚体的容器,防潮耐腐,坏了之后村里人舍不得扔,就垛起来,后来就成了墙和房子。一个个陶瓷器皿嵌在砖石里,颜色斑驳,排列组合成了古朴优美的壁画,还有瓷片堆成的小山,到处都是古旧残缺的陶瓷,连小路都是瓷片和土石铺的。
村里的古道老巷、旧窑废院见证过辉煌。把手放在笼盔上,能摸到千年古村的奇特年轮,圆孔里藏着沧桑变化。而且啊,甘泉村还有好多明清民居、作坊和古窑遗址呢。不过现在因为村子在深沟里,条件不太好,很多人都搬走了,老村就剩下些舍不得离开的老人啦。
陶瓷业在甘泉村历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甘泉村因丰富的渣子土(瓷土)资源,为陶瓷业提供了天然原料,吸引众多陶瓷艺人聚集,逐渐形成村落。自宋元明清以来,甘泉村的陶瓷业十分发达,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生产的粗瓷如碗、盆、罐等生活用品销路广泛。陶瓷贸易不仅拓宽了甘泉村的经济来源,还吸引了各地商人带来特产,使甘泉村成为一个繁荣的交易市场,享有“小洛阳”的美誉,一度与景德镇、神垕古镇齐名。基于文中信息,无法确认甘泉村历史上除陶瓷业外还有其他重要产业。
甘泉村的明清民居、历代作坊和古窑遗址独具特色,深刻反映了当地陶瓷文化的底蕴。明清民居采用古陶残片和特有瓷土建造,院墙展现出层次感与历史感;建筑装饰融入陶瓷元素,如门楣、窗棂处的陶瓷构件或图案,且布局考虑了陶瓷生产和储存需求。历代作坊围绕陶瓷生产展开,拥有从原料加工到烧制的完整设施,保留了传统工艺痕迹,包括古老的工具和设备。82处古窑遗址数量众多且集中分布,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烧制技术演变,从简单窑炉到更先进的设计,见证了甘泉村陶瓷业的发展繁荣及其对村落形成的重要作用。这些遗址共同构成了甘泉村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甘泉村在陶瓷业鼎盛时期的生产规模和工艺特点。全村1706人中大部分家庭从事陶瓷生产,从业人数众多,劳动力庞大。陶瓷产品种类丰富,涵盖瓷碗、磁盆、瓷罐及砖等生活用品,产量足以满足广泛市场需求,形成了以“碗窑岭”等地标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并享有“小洛阳”的美称。工艺上,甘泉村主要生产实用性强的粗瓷,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渣子土(瓷土)资源,降低原料成本并形成地域特色。烧制过程中广泛应用笼盔作为盛放胚体的容器,损坏后的笼盔甚至被用于建筑,展示了工艺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特征共同反映了甘泉村陶瓷业的繁荣景象及其独特的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