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都之脊”焕发新韵

旅游资讯 1 0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如何让北京中轴线这张“金名片”更闪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中轴线文化阐释与国际传播,创建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加强价值阐释、培育特色城市空间等内容建言献策,让“古都之脊”熠熠生辉。

优化体验用脚步丈量中轴

“申遗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秦红岭是连任三届的“老代表”。她长期关注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提出的多项建议都围绕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今年,她将目光聚焦于中轴线文化价值的阐释与公众传播。

“前几天,我专门又去了趟万宁桥。”秦红岭提到,万宁桥是元代遗存,也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交汇的重要点位,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在现场与游客交流时,她发现,不少人都不知道这座桥的名字。“当时我随机问了3位游客,都没能正确说出来。”秦红岭展示了她拍摄的照片,照片里,桥的西南侧立有大运河文保碑,但标注中轴线文化信息的标识牌不够显眼,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为此,秦红岭建议,北京应优化中轴线导览标识系统,特别是在重要节点上,设计具有辨识度的标识牌和解说系统。比如,可以开发一些带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地面标识,同时在显著位置添加二维码,让游客通过扫码获取多语言历史解说、虚拟漫游等互动内容。“标识系统不仅要让游客知道这里是什么,更要传递它为什么重要。”秦红岭说。

除了标识优化,秦红岭还谈到,中轴线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于单一建筑遗产,每一个遗产点都在讲述整体故事,展现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逻辑与文化理念。然而,目前公众对中轴线遗产的认知还存在一些断层。“像钟鼓楼,虽然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却有很多游客重打卡、轻文化,对其作为中轴线北端的重要意义缺乏了解。”

她建议,通过设计多元文化主题探访路线来提升游客的体验深度。例如,可以推出“中轴线夜游”“京韵文化寻访”等主题路线,并在沿线增设互动导览设备,吸引不同游客参与。“用脚步去丈量一座城市,才能真正走进它的文化脉络。”秦红岭认为,想让更多人感受中轴线的魅力,需要加强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和趣味性。

活化利用让古建融入当代

“市规划院参与了历时12年的中轴线申遗全过程,也参与了万宁桥、钟鼓楼、正阳门周边环境提升等几十项申遗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团队还向负责现场评估的世界遗产专家进行了详细讲解。”一说起中轴线,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路林就打开了话匣子。

申遗成功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向社会发布《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市规划院也紧锣密鼓地开展《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施策略研究》,出版《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关键词(汉英对照)》,并向意大利、印度讲述中轴线故事。

路林建议,下一步应加大城乡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力度与传承水平,充分保护利用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好保护修缮、腾退开放和综合利用,以用促保,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四个中心”建设相得益彰。

中轴线北起点的偏东北方向被称为“龙尾之要”,坐落于此的宏恩观已有700余年历史,去年经过修缮腾退,变身“观中”博物馆全新亮相,在路林看来,这可以称为文物活化的新范例。“借鉴中轴线申遗保护的经验,我们也希望,今后在保护传承好古都空间格局的同时,在文物、遗产周边区域挖掘和培育更多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成与历史文脉传承、当代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空间网络。”

“申遗成功后,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更好地让这条城市脊梁‘串联’起来。”来自文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副主任舒小峰说,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里程碑,北京正在持续推进文化遗产区内文物腾退保护利用,切实兑现世界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的承诺。“目前,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加快制定,一批文物古建计划持续扩大开放范围。”

舒小峰说,北京中轴线上有很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有古树名木等资源。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象征,不断推进中轴线及周边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让它们焕发光彩,融入当代生活,也是保护北京老城的重要举措。

传承技艺让市民乐享文化

“北京中轴线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颜料会馆等历史悠久的老会馆,还有谭鑫培、萧长华等名人故居,‘京剧发祥地’就位于南中轴线上。”来自文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杜彦锋说,中轴线上大量的古建筑曾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功能,在推动老城保护时,应该注重挖掘它们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有机会读懂北京故事。

让中轴线“动”起来,杜彦锋建议,可以通过挖掘、复排优秀传统戏曲剧目,然后选择在古香古色的会馆中上演。“古而精,小而美”的演出有利于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这就实现了京剧艺术的普及与传承。市民和游客可以在中轴线上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来自社科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认为,中轴线的保护要同时注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二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合起来形成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杨利慧说,“在中轴线上,世世代代生活了那么多人,他们传承着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手工的技艺,有民间的传说故事和习俗,都是中轴线的有机组成部分。”杨利慧曾经调研过北京天桥的中幡,这一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作为老天桥的传统绝技,它承载着中轴线上浓浓的烟火气,“保护这些民俗传统和非遗技艺,也会让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更加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