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商文旅体展融合机制,推动部门间政策、场景、活动、品牌、产业等互相融合,推出10个以上商文旅体展融合发展示范商圈……在正在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打造同时兼容“吃住游购”一体化功能的商文旅体消费枢纽不断被提及。
1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邀请来自建筑设计、文旅消费、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政协委员,在建设规划、场景打造、区域融合方面建言商文旅体消费枢纽发展。
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吴宜夏:呵护小众业态,制定个性化消费综合体扶植政策
来自农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宜夏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建议,一体化消费枢纽建设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聚焦本地居民和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打造富有生活情趣的“小而精”消费场景,鼓励呵护小众业态,制定个性化的扶植和监管规则。
从规划开始,需各部门协调
在吴宜夏看来,从以往单纯去长城、故宫等景区“观光”,到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Citywalk”和“Cityride”,“旅游”的概念正在逐渐扩大,居民游客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在变得多元化。单一消费场景无法再满足居民游客的消费需求,集“吃住游购”于一体的消费枢纽越发受到青睐。
基于此,吴宜夏表示,要进一步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新消费场景,例如文化创意街区、演艺空间,乃至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城市公园、体育步道,通过多个消费场景的汇集,营造出美好生活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带给居民游客愉悦的消费体验。
不过,吴宜夏也提到,一体化消费枢纽建设与文化、商业、体育、城建、园林、水利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因此这项工作的核心是各部门的协同。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管一摊”的管理方式不再适用。
以一条创意街区的建设为例,吴宜夏表示,既需要具有落地性的策划谋划、运营前置、统筹推动,也需要专业化、精细化的落地实施和可持续运营,才能收获让人惊艳的效果,实现长久的生命力与消费的带动力。
“可喜可贺的是,当前北京有一批新的城市消费新地标正在崛起,例如首钢园、门头沟的檀谷商圈等等。”吴宜夏对这些新地标的发展表示期待。她认为,这些新地标的出现意味着北京在一体化消费枢纽建设中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并且从居民游客的响应中也能看到,这些新地标的出现迎合了大家的消费需求。
吴宜夏表示,当居民游客的基本消费需求被满足后,接下来他们会在服务品质、体验等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费枢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主义、久久为功的过程。
“短期的网红会让消费枢纽靓丽一时,但想要居民游客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可、形成持续不断的消费兴趣,后期还需要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对此,吴宜夏建议,接下来,各部门要在规划审批、项目导入、场景打造、创意元素融入等多方面共同协作,挨个项目突破,一点一点积累,最终建成老百姓心中的“消费枢纽”。
尊重和保护各类小众业态
作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底蕴丰富,产业要素、人才要素集聚。吴宜夏认为,建设一体化消费枢纽的当务之急,是将这些资源优势逐一转化成每个片区的差异化特色。
吴宜夏表示,在商业竞争过程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定是独一无二、人无我有的特色化消费内容。对此,吴宜夏建议,要更关注本地居民和在京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尊重和保护各类小众业态,建立年轻人消费友好片区,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文化氛围。 在因为热爱北京的包容、丰富、与活力而在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工作与生活的吴宜夏看来,年轻人往往更愿意为个性化的优质业态买单,差异化的小众业态终将服务于年轻消费群体。
不仅如此,年轻人无疑是城市发展最活跃的因子,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留存能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识。因此,吴宜夏特别提出,除了关心年轻人“吃什么、住哪里”,更要关心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无论是音乐、动漫、电影,还是体育、游戏、科技,都要呵护并有针对性地发展年轻业态。
“要让年轻人在‘打工’之余,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关切和包容。”吴宜夏坦言,充满温情的城市氛围更能留住年轻人,因此,要保护并引导现有的年轻人聚集片区,打造新消费片区,创造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化消费场景。这不仅能从需求端促进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更能增加城市的魅力,留住更多年轻人,提升北京的城市软实力。
鼓励原创,发展首发经济
对于如何具体打造差异化的消费枢纽,吴宜夏提出,要鼓励原创,发展首发经济,区别化对待不同业态的发展。
吴宜夏认为,在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内容同质化仍有待解决。对于居民游客来说,雷同的消费内容容易降低其消费欲望。为了进一步提振消费,应当提倡富有首发精神的消费业态和场景。
在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培育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扩大时尚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发展。
吴宜夏建议,要设立专班高位推动项目的策划、协调和落地推进,统筹用地指标、资金使用、政策支持措施,确保各个环节高效运转;广泛引进文化创意、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创新活力;尤其要大力扶持本地创意团队,注重挖掘富有“原始创新精神”的操盘手和主理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设计、创意挖掘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要为年轻人创业给予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
此外,吴宜夏还提到,政府的鼓励和监管工作要同步进行。在打造消费枢纽时,重点监管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环节,要向产业链上的各主体明确监管底线。在底线基础上,应当采取柔性推进方式,针对不同业态制定细化的监管规定。
吴宜夏表示,与模板化的商业发展模式不同,部分小众业态从无到有建立起来,需要付出大量成本,投入大量研发和实验精力,因此,不能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进行深入调研,明确不同业态的特点。
“只有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北京的资源优势,将各种产业要素汇聚在消费枢纽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场景。”吴宜夏说道。
市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秘书长安金明:引入国际知名品牌,规划区域性休闲区
来自民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秘书长安金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建议,北京应从国际一流城市建设的高度规划一批、打造一批具有“商文旅体”综合体的区域性休闲区。
融入北京本地文化
在安金明的心中,所谓“区域性休闲区”,一方面需要具备丰富的文旅商体业态,且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另一方面,业态需要满足全年段市民的休闲消费需求,且运营主体具备统筹多业态能力的综合性消费休闲空间。
安金明认为,要打造多业态的区域性休闲区,就需要深度融合商业、旅游、文化、科技等业态。当前北京已经形成一批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通过引入文化、科技等项目,产生“1+1+1>3”的叠加效应,从而延长消费时间,激发消费潜力。
据了解,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王府井、北京欢乐谷、北京环球城市大道以及乐多港假日广场等项目纷纷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经济消费地标正在持续升级。
安金明进一步建议,可以选择将现有相对成熟的度假区或者景区作为承载体,融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项目,或设计相应文体活动来扩大影响力,从而构建起一站式延展消费模式。也可以选择将城市中心的一些商业综合体、城市公园等作为承载体,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利用其庞大的自然客流量和较强的产品供给量来提高消费收入。
安金明还建议,在打造区域性休闲区的过程中,相关企业要深入挖掘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结合北京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等,提升区域性休闲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鼓励国际品牌在京设立旗舰店
在打造“商文旅体”区域性休闲区时,安金明还谈到,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国际品牌在北京设立旗舰店、体验店等,丰富消费业态和产品供给。
据了解,此前北京连续三年发布首店首发项目申报指南,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吸引品牌首店首发活动在京落地。
在安金明看来,一些国际品牌本身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够为休闲区带来客流,同时其商业属性可以与文旅项目形成业态互补,增加休闲区的留客时长。
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文旅项目
“北京在打造区域性休闲区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扩大国际知名度。”安金明还谈道。
随着入境游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越来越多的入境游客出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根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公布的数据,2024年北京市接待入境游客394.15万人次,同比增长186.8%。
安金明表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休闲品牌和文化旅游项目,提升北京区域性休闲区的国际化水平。2024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推进优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放,吸引国际旅游平台和国内外头部旅游企业落地北京。
2024年8月,北京商报旗下深蓝智库联合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暑期北京入境游亲子类景区TOP10中,北京环球度假区位列第二。当前,开园三年的北京环球度假区已经成为入境游热门人气景区之一。
安金明谈到,不仅仅是北京环球度假区,包括北京的三里屯、首钢园、亮马河等地区均已成为入境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休闲区也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休闲品牌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对于扩大区域性休闲区的国际知名度,安金明建议,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国际营销推广活动,提高休闲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陈忠洲:与周边生态融合,科技化打造消费综合体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陈忠洲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建议,北京各区域应当结合当地文化底蕴或产业优势,打造各有亮点、互为补充的消费场景网络,重点推进“文旅+科技”深度融合。同时,还要提升消费环境和服务水平,强化数字化监管与智慧服务,将消费枢纽的建设融入周边社会生态体系之中。
推进“文旅+科技”深度融合
在陈忠洲看来,打造一体化的消费枢纽,能带动城市产业升级,激发经济活力。
具体来看,一体化消费场景整合了“商文旅体”多元要素,能够吸引更多消费人群与社会资本参与,不仅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传统服务业,也为数字创意、文创设计、科技体验等新兴领域提供发展空间。这样能够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不过,陈忠洲表示,从区域角度看,北京在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水平及消费体验区数量仍需进一步平衡。他建议,应当在区级层面进一步升级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重点设施,着力提升街乡、社区文化站点的软硬件条件,提供演艺、阅读、展览等一体化服务,带动当地消费潜力释放。
对于如何打造各有亮点、互为补充的消费场景网络,陈忠洲提议,可以借鉴华熙LIVE·五棵松的音乐消费特色经验,各区域结合当地文化底蕴或产业优势,发掘独特主题。例如,中关村商圈重点凸显“科技+文创”模式;通州大运河沿线突出水文化、运河文化,并结合工业遗产打造文旅新IP;朝阳798艺术区则可以深化国际当代艺术和数字艺术的特色定位,举办更多创新型艺术展、文化赛事等。
当前,居民游客越发看重“体验式消费”。陈忠洲认为,应当推进“文旅+科技”深度融合,探索更多新兴业态。例如,充分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新兴技术,给传统文化、戏曲、曲艺插上“数字翅膀”,从而吸引年轻人和国际友人更多参与,培育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展等新的消费热点。
同时,在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也可进一步引入智能导览、互动体验等环节,为游客带来更为丰富的参与感与娱乐性。
公共服务应与商业配套
除了场景拓展,陈忠洲特别谈到,消费环境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是提升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要完善公共服务与商业配套,打造宜居宜游环境。陈忠洲提出,可以重点优化交通接驳、停车设施、母婴室、无障碍通道等“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居民游客在出行、游览中获得更便捷与人性化的服务。不仅如此,还要系统升级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智能电子屏与导览牌等关键设施,增强数字化、智能化功能,提高公共服务与商业的协同效益。
其次,陈忠洲认为,可以强化数字化监管与智慧服务。例如,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建立智慧化管理平台,整合门票、流量、评价、交易等信息,实现对消费枢纽和周边商户的实时监督与动态调度。政府应与相关平台合作,构建完善的投诉和应急响应机制,对价格欺诈、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等问题做到及时处理与公开透明。
此外,陈忠洲建议,应当将消费枢纽的建设融入周边社会生态体系之中,让消费枢纽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鼓励市民、商户、志愿者共同参与公共空间的治理与环境维护。在制定规划、改造方案以及举办大型活动时,积极听取公众与专家意见,确保项目落地能兼顾功能性与社会效益,让消费枢纽不仅“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好”。
北京商报记者 吴其芸 牛清妍/文 张笑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