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木井村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那时,人们打水井时常用柏木作为支撑,因此这一带的井都被称为柏木井。而柏木井村,则因村中一口活水井而得名。据《平定县地名志》记载,这口井的井底是用柏木做盘建成的,因而得名柏木井村。
1984年,柏木井村村民委员会正式成立,隶属于柏井乡。2000年12月,撤并乡镇,柏木井村又隶属于柏井镇。2019年高家掌村和柏木井村合并,合并后村名仍为“柏木井村”。
历史文化与环境格局
柏木井村地处河北通陕西的官道上,自古以来便是商贸繁荣之地,也是通京大道的重要隘驿。这条古驿道串联起许多村庄,柏木井村便是其中之一。走进柏木井村,仿佛走进了一幅古朴的画卷。村中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青砖黛瓦的民居,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在村中,一口古井静静地诉说着柏木井村的历史。这口井四周石块铺砌,两块巨石支撑着一个铁辘轳,尽管石缝里长满了野草,但井水依然清澈甘甜。据村民介绍,这口井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以前村子里大多数人都靠吃这口井里的水生活。井底用柏木做盘建成,不仅坚固耐用,还赋予了井名以特殊的含义。
柏木井村的环境格局也颇具特色,整个村子被307国道从中分为两半,但无论是村南还是村北,都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村南是一片梯田,层层叠叠的梯田上,绿树环抱,古村点缀其间,显得分外妖娆。而村北则是一片开阔地,娘娘庙就位于村子北面的高坡上。这座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庙宇被多次重修,朱红色的围墙、多彩的斗拱,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鲜艳。一棵参天古柏高高伸出院墙,斑驳扭曲的树干彰显着它历时百年的沧桑。
民居与庙宇的交相辉映
柏木井村的民居大多采用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墙体厚实,屋顶坡度平缓,有利于排水和保暖。民居的布局大多遵循传统的合院式格局,以正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成一个封闭的院落,既保证了私密性,又方便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走进一座民居,可以看到院落中央有一个天井,天井四周是回廊,回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既有花鸟鱼虫,又有山水人物,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正房通常位于院落的北端,是家庭成员居住和接待客人的主要场所。厢房则位于正房的两侧,作为辅助用房,如厨房、仓库等。倒座房则位于院落的南端,通常作为门房或客房使用。
柏木井村还有许多其他庙宇,如马王庙等。这些庙宇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形成了柏木井村独特的文化景观。
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柏木井村的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柏木井村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繁荣之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柏木井村的庙会就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娘娘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庙会期间,村民们会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庙宇前,进行祭拜、祈福、看戏、逛集市等活动。庙会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柏木井村村“两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村里成立了民俗文化保护小组,负责收集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立民俗文化档案库。其次,村里还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如庙会、戏曲表演等,让村民们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民俗文化。此外,村里还注重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通过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等方式,将民俗文化代代相传。
舌尖上的柏木井
在柏木井村,熬菜枣糕是一道不可错过的传统美食。这道菜以新鲜的蔬菜和红枣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烹制而成。熬菜枣糕色泽金黄,口感软糯香甜,黏牙可口,令人大快朵颐。每当庙会期间,村民们都会免费给上庙的村民提供这道美食,让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淳朴的民风。
除了熬菜枣糕外,柏木井村的拉面也是一道备受推崇的传统美食。这里的拉面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面条筋道爽滑,汤汁鲜美可口。每当有客人来访时,村民们都会用拉面来招待客人,以表达他们的热情和好客。
展望未来,焕发新生
柏木井村,这座古老而美丽的传统村落,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也可以品尝到舌尖上的美味和心灵的宁静。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柏木井村将继续保持着这份独特的魅力,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向往和归宿。
文字:陈绪绚
编校:赵鑫
网络:吴飞飞
监审:杨眉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