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杨和:冲刺千亿工业总产值,打造“灵秀皂幕山、国际智造镇”

旅游资讯 34 0

2024年是高明抢抓三大战略机遇的关键一年,也是杨和镇冲刺千亿工业总产值、全力培育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奋战之年。一年来,杨和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主要目标任务,迈出了加快建设“灵秀皂幕山、国际智造镇”的坚实步伐。

1月21日,高明区杨和镇十五届人大八次会议召开,再次吹响高质量发展新号角。杨和镇镇长罗兆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新的一年,杨和镇将锚定冲刺千亿工业总产值,打造“灵秀皂幕山、国际智造镇”的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规划打牢坚实基础。

皂幕山旅游风景区。

改革破题 加速内外循环

作为广东制造业重镇,杨和近年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依托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打造了专精特新湾、装备制造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三大工业园,积蓄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杨和还是佛山重要生态屏障,“佛山第一峰”皂幕山、网红村石水村等坐落其中,生态资源丰富,农业形态多样。

面对新机场建设等三大战略机遇,杨和镇势必会进入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催促现阶段的杨和镇加快实现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就在去年,杨和系统谋划出台了“千亩百亿”计划等一系列发展实招,推动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区第一。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68亿元,增长17%,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37.5亿元,位列全区第一。环皂幕山生态旅游观光带提速发展,带动全镇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环皂幕山片区旅游收入超2700万元,增长1倍。

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的“佛山第一峰”皂幕山脚,西坑小流域蜿蜒穿插。

进入新一年,杨和提出,要锚定冲刺千亿工业总产值,打造“灵秀皂幕山、国际智造镇”的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规划打牢坚实基础。

靠改革破难题,以开放增活力,是杨和加速内外循环的关键一招。一方面,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镇属公有资本和公有企业,加快智造产业园区邻里中心、现代渔业产业基地、井头圩凌云街等招商进度,推动公有资产赋能产业升级、城镇焕新、人才集聚、文旅提质,实现公有资产总额、年度营业收入双增长。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跨境贸易新业态,支持平谦国际智造招商拓源,把更多外资“请进来”。同时提升杜鹃路、粮仓等特色街区品质,打造餐饮休闲一条街特色消费场景,提升宜居宜业水平,确保优质外资“留得住”。

此外,围绕“简”和“减”,杨和将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并探索优化柔性执法新模式,健全“减免责清单”、执法“观察期”等柔性执法机制,让企业安心、放心、舒心发展。

高明平谦智造产业园。

壮大产业 提速经济发展

在加速内外循环的同时,扩大有效需求是杨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核心关键。

一直以来,杨和虽有丰富的农文旅资源、雄厚的工业支撑,但消费活力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着力培优塑强新增长点也是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锚定“千亩百亿”计划,今年,杨和将聚焦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专项招商、沿链招商,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全年工业招商总额不低于100亿元,确保2024年、2025年招商引资项目开工率分别达100%、50%。

活化旧圩镇方面,杨和将在杨梅圩、井头圩探索引入国潮、非遗、集市等消费项目,持续擦亮“杨”辰“梅”景、“砅PARK几好”“深山里的夜生活”等文旅名片,打造对川里、清泰印象系列聚人气、促消费的新场景、新地标,加快释放消费新活力。

杨和镇石水村井头圩。

壮大产业是强镇之本。为全力配合区构建“一区两湾三城四带”,杨和将高标准打造专精特新湾,加大土地征收、整备力度,力争专精特新湾完成招商引资额不少于60亿元、出让工业用地不少于600亩。

农业方面,杨和将持续发展壮大环皂幕山万亩种植产业体系,全力支持沙水建设“四季田园、山水药谷”,打造高品质千亩中药种植基地。同时,加快推进杨和现代渔业产业基地、澳龙育种养殖光伏低碳渔业养殖基地等项目建成并招商运营,支持新广农牧公司攻关白羽肉鸡育种技术,助力国产畜禽品种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工业方面,杨和坚持全产业链思维,以“链式改造”推动装备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组链成群、跃增发展,力争工业投资增速15%以上。实施梯次培育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存量突破100家。

杨和镇杨梅圩。

文旅方面,杨和将全面落实市“四山两江”旅游示范带建设部署,加快统筹推进环皂幕山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水域漂流、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同时,探索环皂幕山大景区管理运营模式,盘活整合周边餐饮、住宿、公共配套等资源,鼓励村民发展家庭旅馆和家庭式农庄。

文/高明融媒记者冯慧雯

图/高明融媒记者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