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守得住”,更能“活起来”,近年来,灵石县文旅部门守正创新,以非遗传承所、非遗工坊为载体,全力推动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及晋级,促进非遗项目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让非遗项目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省级非遗项目老古董布艺,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古老民间文化与民族技艺,向周边村民及爱好者传授非遗技艺,赢得广泛赞誉。同时,在县文旅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老古董布艺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三雕、面塑、泥塑、剪纸等众多手工艺人加入,荣获“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静升古镇示范非遗工坊”等称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宝库,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双向奔赴。
王家刺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程辉说:“我是2018年8月来到这里的,当时就是做刺绣和布艺,这个院子整个是一个古建筑,氛围感觉特别好。现在,每年都有新进来的项目,到现在有14个非遗项目,这几年我们也带领大家出去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把咱们的非遗项目宣传出去。”
2024年,县文旅部门深入挖掘民间艺人传统技艺,新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传承人34人,并加大培训力度。赵师傅酒店的传统八大碗制作技艺和食品雕刻,分别被评为市级、县级非遗保护项目。走进赵师傅酒店的非遗传承所,赵海龙认真地教徒弟们炒菜和食品雕刻,在他的系统培训下,徒弟们一步步掌握了非遗技艺的精髓。
为了更好地让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相互转化,赵海龙在自己酒店设立了非遗传承所,构建人才培养发展新模式,系统全面传授非遗技艺,让他们手中有技能,捧得住“金饭碗”、挑得起“金扁担”。
灵石县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会长赵海龙说:“自从我们有了非遗传承所,每个月举办非遗菜品的教学,把徒弟们集中起来,将非遗八大碗、豆腐宴,还有食品雕刻,通过现场教学,一对一讲解,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让非遗技艺代代相传。”
赵师傅酒店不仅传承传统技艺,还积极创新,其王家豆腐宴被列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
赵海龙说:“王家豆腐宴是根据王家大院的典故进行创新和开发,根据王家大院的故事把豆腐融入到菜品里, 通过大院的故事进行创新,通过豆腐宴让外地游客了解灵石故事,通过菜肴吸引外地游客到灵石观光旅游。”
静升镇东梧桐村的梧桐燕醋业,秉持古法酿造工艺,如今,在非遗项目的助力下,产业蓬勃发展,产品多样,销量可观。
梧桐燕古法酿醋工艺、酱油古法晒制技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燕军伟说:“梧桐燕酿醋是我家祖祖辈辈手口传承下来的,到我这辈已经是第四代了。在我的带动下,我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回来参与到产业的发展中。现在我们的产品主要有手工醋、苦荞醋、6度醋、口服液醋、养生醋等,评为非遗传承所、非遗工坊,给我们的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我们将用好这个金字招牌,将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提起祖祖辈辈传承下的酿造工艺,燕军伟表示,他不仅要守住传统更要创新发展。现在的醋产品销量很好,他又把精力放在了酱油产品的晒制上,希望通过产业的发展把传统的技艺展现给更多的人。
近年来,县文旅部门在加强保护、推进政策体系完善的同时,多方统筹促进非遗合理利用,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加大传承补助支持力度,县域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肖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