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 前言 ≻—●
上世纪,中国在印度边境的一项决策,令世人瞠目结舌!
荒无人烟的阿里高原,竟要投上千亿巨资,历时20年建起一座现代城市?
这座名为狮泉河的边陲小镇,究竟有何非同寻常之处,值得国家如此重金打造?
●—≺ 大漠孤烟直,边关多悲风 ≻—●
“大漠孤烟直,边关多悲风”。
这句诗似乎是为西藏阿里高原量身打造,这里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常年风霜雪雨,山高路远,荒凉孤寂,堪称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在这片苍茫大地上,每一次呼吸都倍感艰难,稀薄的空气中,血液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头晕目眩、疲惫乏力时常困扰来访者。
漫天的风沙似刀割面颊,数十度的低温也让人瑟瑟发抖;满目皆是戈壁荒滩,昔日的红柳枯槁,嶙峋的岩石罅隙中,难觅一丝绿意。
在阿里,地广人稀、苦寒荒凉是永恒的主题,动辄数百公里不见人烟,只有呼啸的高原苍风作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正是在这片苍凉绝域,一场大国博弈正暗流涌动,数百年来,阿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政府与英国的角力,新中国与印度的冲突,无不将这里推向风口浪尖,作为中印边境最敏感、最具战略价值的地区之一,阿里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忧患记忆。
19世纪,贪婪的英国殖民者将魔爪伸向雪域高原,不断蚕食割裂藏南地区。
到了1947年,"英属印度"分治,这块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被殖民政府强行划给了新生的印度,印度独立后,不但拒绝"归还"争议领土,还变本加厉,肆意侵犯藏南主权。
1959年,中印边境形势骤然紧张,双方的军事博弈、政治角力,在这片群山之巅愈演愈烈,维护国土完整、捍卫边疆安宁,成为中国政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在"生命禁区"构筑铜墙铁壁,这一决策背后是几代中国领导人的战略远见和博大情怀。
当高原的烽烟还未散尽,子弟兵的战靴还沾满泥土,一座现代化城镇的蓝图已在这群山环抱中悄然铺展,这就是狮泉河镇的由来。
在阿里,没有什么比筑起一道安全屏障更紧要的了,但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地方,如何建起一座现代都市?
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建设者们将付出怎样的艰辛?中印对峙的棋局中,狮泉河镇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摆在中国政府和建设者们面前的难题。
面对印度的虎视眈眈,中国政府深感稳固边防的迫切性,要在十万大山中构建一道铜墙铁壁,谈何容易?千难万险之际,又将从何破局?
●—≺ 运筹帷幄,固我西南天险 ≻—●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坚实的后方,前线将如同散沙。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我军虽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印军击溃,但补给跟不上,无奈之下只得撤回。
而要实现对印军事威慑,就必须在高原腹地建立一个综合型保障体系,狮泉河镇由此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将狮泉河镇放在地图上,它的战略价值不言自明:北通新疆,南达印度,连接南亚与中亚的咽喉,西藏与内地的纽带,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天险"。
倘若建成一座现代化都市,将极大提升我军对边境的控制力,"得狮泉河者得天下",狮泉河不仅地势险要,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溯源而上的狮泉河,发源于冈仁波齐峰,向西流入印度河,谁控制了狮泉河上游,谁就控制了印度的命脉。
历来这里就是印度觊觎的目标,如今印军在距狮泉河镇仅70公里的班公湖东岸虎视眈眈,狮泉河镇何以不为重中之重?
除了地利之外,狮泉河镇还有难得的"天时",上世纪,西藏交通闭塞,但随着国家"金珠玛米"工程的实施,建设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国家还在这里发现了丰富的矿藏,可为建设提供强大物质基础,一南一北的两股"东风"巧相配,天时地利人和,狮泉河镇选址可谓精心筹谋。
可是面对海拔5000米的冰山雪岭,面对连遮挡都没有的苦寒荒凉,面对随时可能升级的军事对峙,中国建设者又将以怎样的毅力和智慧,在这"生命禁区"筑起一座现代之城?
●—≺ 玉汝于成,筚路蓝缕启山林 ≻—●
时间来到上世纪60年代,当第一批建设者踏上这片苍茫戈壁时,眼前的景象无疑让人心惊胆战。
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空气稀薄寸草不生;呼啸的狂风裹挟沙石,瞬间就能掀翻帐篷;数九寒天之中,零下30度的极寒让人瑟瑟发抖。
在这人类生存的"禁区",修建一座现代化城市谈何容易?
由于海拔太高,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运上来,一切只能靠人力,老建设者回忆,碎石密布的戈壁滩上,他们一锹一锹开挖地基,指尖磨出血泡也不敢喊疼。
大风一刮沙石便呼啸而来,但他们依然咬紧牙关,用血肉之躯为狮泉河镇筑起第一道屏障。
缺氧是高原建设者最大的敌人,在5000米的"生命禁区",呼吸都成了奢侈,许多人刚下车就因高原反应而晕厥,甚至再也没能醒来。
但建设的步伐不能停歇,那一排排木制的十字架,见证了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奇迹。
困难还不止于此,阿里地广人稀,物资极度匮乏,没有电,只能靠柴油发电;没有水,只能靠融化冰雪;没有蔬菜,只能吃咸菜;连木材都要从数百公里外的林区运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建设一个"五脏俱全"的城市,绝不是易事,越是艰难时刻,中国人的韧性越是令人惊叹。
到了70年代,新藏公路建成,川藏、青藏、滇藏铁路相继开通,给阿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沿线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生活物资源源不断,为狮泉河镇注入了强大动力,几代建设者接力奋斗,一砖一瓦一路一桥,硬是在海拔5000米的世界屋脊筑起一座雄关。
终于在1999年,狮泉河镇建成了,从几个帐篷到"高原明珠",狮泉河镇的崛起是几代中国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写照。
在4500米的"生命禁区"建起一座现代化小城,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当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狮泉河镇能否不负重望,在中印对峙的前沿屹立不倒?
●—≺ 昔日荒滩今朝梦,城头变幻大王旗 ≻—●
曾经的红柳滩,如今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走在狮泉河镇的大街上,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
沿街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藏式风情的建筑别具一格,来自各地的游客熙熙攘攘,给这座高原小城增添了无限活力。
荒原变都市,改变的何止是城市面貌,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寥寥几户牧民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
可如今的狮泉河镇,已发展成为阿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9年,全镇GDP突破5亿元,60余家商铺鳞次栉比,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放眼街头,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医院、银行、邮政……曾经的"禁区",已然成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对藏族群众而言,狮泉河镇的崛起不仅带来了现代都市的便利,更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放牧、种地是他们的全部,食不果腹的日子数不胜数,可如今一到夏季,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晾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
旅游业的兴起让他们尝到了"旅游红利"的甜头,仅2019年,全镇接待游客就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
曾几何时高原上的孩子们做梦都想读书,如今狮泉河镇的孩子再也不用离开家乡求学了,崭新的小学矗立街头,电脑、图书一应俱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响彻云霄。
狮泉河镇的巨变,照亮了藏族群众的未来,在这个海拔4500米的地方,曾经的牧民变成了现代公民,传统的游牧生活变成了都市生活。
狮泉河镇的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令人惊叹,但它真的已经成为一座经得起风浪考验、能担负起边疆重任的战略堡垒了吗?
●—≺ 边城砺剑,雄关如铁衣 ≻—●
当人们沉浸在狮泉河镇的美好图景中时,这座小城的军事属性恐怕很容易被忽视。
但正是这道"铁衣",撑起了这座高原之城的铮铮铁骨,让它成为捍卫国家利益、稳定边疆的坚强堡垒。
作为军事要塞,狮泉河镇当之无愧,走近这座边境小城,现代化的军事设施随处可见:雷达站、哨所、碉堡……无不彰显着祖国的强大。
一旦有风吹草动,官兵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做好战斗准备,正是有了这些"定海神针",印度的野心才不敢轻举妄动。
这里不仅是一道和平的边境线,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而狮泉河镇对印度的战略威慑,远不止于此。
北通新疆南达印度,这里是新藏公路、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地,有了这些交通大动脉,我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机动,对印度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
更重要的是,狮泉河的源头冈仁波齐峰,正是印度河的发源地,一旦冲突升级,谁控制了狮泉河上游,谁就控制了印度的命脉,这是我们手中的王牌,更是对印军的巨大威慑。
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氧缺水的"禁区",生态环境是何其脆弱,若是大肆开发,恐怕整个高原都将沦为"荒原"。
中国人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在狮泉河镇的建设中,生态保护始终是头等大事,为防止水土流失,他们在河谷两岸种植防风固沙的红柳树,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如今的狮泉河两岸绿意盎然,也让这座边陲军事重镇多了一抹温柔的绿!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2021年8月28日,《从高原红柳滩到现代化城镇——狮泉河镇的成长》
澎湃新闻:2021年10月4日,《狮泉河镇:革命先辈的憧憬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