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⑦:“文旅热”如何热得久?

旅游资讯 18 0

文旅消费,是刺激内需的重要引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也归类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中。

如何用文旅流量带动消费增量?在哪些方面可以发力?多位代表委员都表示,文旅,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二者深度融合。首先就是要讲好文化故事,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能够引起游客兴趣的文化符号和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吴国平认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活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叫好又叫座的文旅精品,以及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要深度挖掘、在地转换、现代表达,进而让历史贴近生活,故事走入人心,文化浸润心灵。

在上海,文旅发展的探索,不仅重融合,更重联动。过去一年,“文旅商体展”之间的联动效应不断释放,重大体育赛事、优质文博展览,带动消费流量指数级放大,比如上海博物馆推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接待观众超过125万人次,门票收入1.7亿元,文创营收超过1.6亿元。

再比如脱口秀,数据统计,2024年上海的脱口秀演出场次已突破1.5万,观众人次超25万,这种新型文化业态也以独特的娱乐性和互动性,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认为,“文旅商体展”并不是简单叠加,要能产生1+1+1大于10的价值裂变,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在“联动”上继续下功夫。

今年,上海已经就推进“文旅商体展”融合联动展开了新一轮的谋篇布局。比如,文旅部门正考虑将上海旅游节提前到7月份启动,与“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相衔接。


创新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科技创新的加持,将使文旅产业发展如虎添翼。比如上海博物馆东馆的文物修复体验馆,就通过多媒体展示技术、开放的修复空间,直观地为参观者揭开了“文物修复”这个深藏于博物馆背后的重要功能,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打卡。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建议,未来要积极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大力培育新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的体验等新型的文化业态。

当前,中国的旅游市场已正式进入旅游3.0,也就是体验式旅游时代。未来的城市竞争,也必将是一场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能力竞赛。